第04版:教育·文体

颍川郡的演变史

□董超 岳书锋

颍川郡始设于秦国,自设立之后一直是全国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郡之一,是名冠天下的大郡、名郡、旺郡。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国,以韩国故地置颍川郡,郡治阳翟。《史记》载:“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秦一统天下后实行郡县制,置三十六郡,颍川郡辖域大致在汝、颍河流域即黄河以南、淮河以北的广大区域,后析出陈郡,陈郡在西汉又析出汝南郡。秦末颍川郡辖阳翟、阳城、新郑、苑陵、尉氏、鄢陵、许、颍阳、长社襄城、舞阳、昆阳、郏县等13县,史载辖“17城,户263440,口1436513”,包括今许昌、漯河两市全境及郑州、开封、周口、驻马店和平顶山等市的部分地区。

西汉沿袭秦郡县制,初期郡国并行,汉武帝后实行监察州之下的郡县制。颍川郡属于豫州刺史部,曾置为韩王信的封国韩国,一年后国废恢复郡名,面积1.07万平方公里,郡治阳翟,辖阳翟、颍阳、襄城、颍阴、长社、许、鄢陵等20县。辖境比秦代有所扩大,增加了定陵、新汲、临颍等8个县,2个侯国,减少了新郑、苑陵、尉氏3个县。西汉末年新莽时期,改颍川为左队,辖域不变。西汉时期,颍川豪族崛起并屡见于史册,以多豪强、难治名闻天下。

东汉沿袭西汉建制,颍川郡治阳翟,辖阳翟、襄城、颍阳、颍阴、许、鄢陵、长社等17县,面积1.107万平方公里,较西汉时期增加了400多平方公里,但辖县中减少了郏、崇高两县和两个侯国,新增了襄县。颍川是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的重要根据地,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中颍川籍的就有7人。东汉末年,颍川士人集团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进程,东汉末年曹操迎汉献帝都许并统一北方,颍川谋士集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曹魏西晋时期,颍川郡实行州、郡、县三级建制,辖境有所缩小。曹丕称帝后郡治移至许昌,晋初,阳翟与阳城划给河南郡(洛阳),颍川郡析出襄城郡。《晋书·地理志》载,颍川郡所辖9县,分别是许昌、长社、颍阴、临颍、郾、邵陵、鄢陵、新汲、长平,郡治许昌。这一时期,颍川士族门阀登上历史舞台中心,其政治地位、重大作用和影响一直延续到南北朝。

东晋十六国,颍川郡作为天下腹心与四战之地,是南北政权胶着的主要区域,在长达135年的时间里,隶属关系轮番更换,除东晋外,还曾归后赵、前燕、前秦、后秦所有。各方政权无暇顾及行政区划的变更,颍川郡的行政建制并没有大的变革,基本保持西晋时的格局。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东晋于安徽和县、含山县境侨置颍川郡,治今和县新唐乡,属豫州,辖邵陵、临颍、曲阳三侨县。

南北朝州郡滥置数量急剧增多,一个郡往往只辖1至3个县,颍川郡辖区也多有变化。东魏天平元年(公元534年),在颍川郡基础上置颍州,治所长社(今长葛市老城镇西),下辖颍川、许昌、阳翟三郡。颍川郡领长社、颍阴、临颍三县,许昌郡领许昌、鄢陵、新汲(扶沟西南)三县,阳翟郡领阳翟、黄台二县。不久,颍阴并入长社,鄢陵并入许昌,改颍州为郑州,治所长社(今魏都区)。北周统一北朝后,郑州改为许州,仍治长社(今魏都区)。至此,原颍川郡所属地域终以许州统称。

隋、唐裁撤冗余州郡,实行地方两级建制,州郡名称一度互相替换,颍川郡又存续33年。隋初留州废郡,隋炀帝改州为郡(607年至618年),许州改名颍川郡。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颍川郡为许州,唐玄宗天宝年间(742年至758年)废州改名颍川郡,然后又改为州。此间州、郡辖今许昌市及周围10县左右,治皆在许昌。

宋以后,中国就不存在郡级建制了,许州一带经历了建制和名称的多次更改,新中国成立后一度设置许昌行政专区,后又划分出许昌、平顶山、漯河三市,许昌市是颍川郡的核心区域和颍川文化精华所在。

(作者简介:董超,禹州人,河南中原文化创意研究院研究员;岳书锋,长葛市一高高级教师,河南长葛市颍川钟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