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关键技术,不了解市场需求,就形不成工程样机、产品,不能进入临床,不能缓解患者病痛,我们的成果就只能‘躺’在实验室。我希望,我们自主研发的医疗器械能在应用中不断迭代,尽快服务于患者。本期的科技创新人物,我们走近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光与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崔锦江。
2009年,苏州医工所开始筹建,崔锦江动心了。“我国将激光技术应用于医学领域,比国外晚了二三十年。我国现有高端医疗器械80%来自国外,我们应该有自己国产的医疗器械。我是搞激光研究的,如果能用光助力人类健康,岂不是很有意义?”她回忆道。
“深层光自带较高的能量,如果不能将其能量调低,这样的光照很容易灼伤皮肤。我们拼接了各种激光、LED光,也组合了各种滤光片、整形光束,但都不能让能量符合预期,这让我们很苦恼。”崔锦江说。
就在项目几乎停滞不前时,崔锦江灵光乍现。“光如果和器官发生作用,首先要经过皮肤,而包括皮肤组织在内的人体组织,含水量基本在70%以上。我在想,如果在治疗仪器中增加一些液体装置,光是不是就能实现安全的深层穿透?”经过验证,崔锦江发现这一想法可行。后来,团队在治疗仪中安装了液体装置,用液体吸收光的热量,再用化学成分模拟人体皮肤组织,又综合环境因素,最终用自有技术方案实现了国际领先的深层治疗光谱技术,并荣获2018年第十届国际发明展金奖。
截至目前,崔锦江已带领团队承担十余项国家及省市级科研项目,开发出的十余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医疗产品,先后获得17项国家授权发明专利。
(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