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因对方某个突出的特点、品质,掩盖了人们对他的其他品质和特点的正确了解。晕轮效应除了与人们掌握对方的信息太少有关外,主要还是个人主观推断的泛化、扩张和定势的结果。它往往容易形成我们对某些人的偏见或成见,产生不准确的认知评价后果。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本质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知上的偏误。当我们一开始就给某人加以“好坏”定义,那么这个人就会在他人心中被赋予所对应的品质。
这种“爱屋及乌”的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像月晕的光环一样,向四周弥漫、扩散,因此人们就形象地称这一心理效应为光环效应。在生活中常见的晕轮效应表现就是“好学生在哪些方面都是好的”或者“一白遮百丑”。这种印象就会让我们无形中给孩子贴上“标签”,而影响我们后续对孩子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也应该避免这种“以偏概全”“先入为主”的心理印象和评价。
美国心理学家H.凯利和S.E.阿希等人在“印象形成”实验中证实了这一心理效应的存在。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以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做了一个实验。上课之前,实验者向学生宣布,临时请一位研究生来代课。接着告知学生有关这位研究生的一些情况。其中,向一个班学生介绍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多项品质、向另一班学生介绍的信息除了将“热情”换成了“冷漠”之外,其余各项都相同。而这种“故意”先入为主的介绍同学们并不知情。最终导致这两种介绍间的差别是:下课之后,前一班的学生与研究生一见如故,亲密攀谈;另一个班的学生对他却敬而远之,冷淡回避。可见,仅介绍中的一词之别,竟会影响到整体的印象。学生们戴着这种“有色眼镜”去观察代课者,而这位研究生因此也被罩上了不同色彩的“晕轮”。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Richard Nisbett也通过实验验证了光环效应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存在。Nisbett和Wilson希望调查听课的学生是如何评判讲师的。学生们被告知这是一项关于如何评价老师的研究。他们还特别被告知,实验过程也会重点关注“不同的评价是否与学生和某一讲师接触的多少有关”。当然,这纯粹是为了实验效果而故意撒的一个谎。 实际上学生们被分为两组,他们会分别在不同的教室,同时观看两段关于同一位讲师的不同视频。而这位讲师正好有很重的方言口音。其中第一组的学生看的视频是这位讲师和蔼而友好地回答了学生一系列问题。第二组学生看了这位讲师用冷酷而疏远的语气回答了同样的问题。实验让我们看到,到底哪一种老师才会更讨人喜欢。在其中一种人格中,讲师显得热爱教学和学生;而在另一种人格中,他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完全不喜欢学生的权威人物。
在每组学生看完视频之后,他们被要求给这位教师的外表、特殊语言习惯,甚至还有他的口音(特殊语言习惯在两段视频中是一样的)打分。与光环效应相一致,看到老师“和蔼”形象的学生认为他更有吸引力,他的语言习惯更令人喜爱,甚至他的口音也更加有魅力。反之,学生看到的则是让人敬而远之,冷漠无情的老师,对于他的方言口音更是无法接受了。这个实验也支持了之前关于光环效应的研究。
我们需要客观真实地看到我们的孩子和学生,给予孩子全面的认知和评价,避免“以偏概全”形成片面印象,影响孩子生活和学习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