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0周年之际,4月23日,我国在北海舰队驻地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域举行了一场军容盛大的海上阅兵。在此次海上阅兵中,包括航母辽宁舰、新型弹道导弹核潜艇094A、新型万吨级驱逐舰055等在内的一系列中国海军主战装备纷纷亮相。那么,这次海上阅兵我军有哪些新装备亮相,这些装备又在海军作战体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同之前的南海阅兵一样,本次阅舰式上排在队首的也是潜艇群。这种排序方式体现出了我国海军对潜艇部队的重视程度。潜艇之所以能够获此殊荣,主要原因在于其独特的作战方式——水下作战。由于雷达波在水中的衰减率极高,所以当潜艇完全潜入水下后,是完全无法被雷达探测到的。一般来说,最常用的用来探测潜艇的装备是声呐。声呐可以被动地接收潜艇本身发出的噪声,或者主动向目标发射声波信号并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声音信号。不过,声波本身是一种在各种介质中衰减率都比较高的波,所以声呐对潜艇的探测距离本身也并不算远。这意味着潜艇在水中的隐蔽性能极其优异,能够对敌人发起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
不过,潜艇的这种特质也为其使用制造了不少障碍。比如说,在作战时,潜艇本身也需要对周围的战场环境和敌军的位置进行探测。但在水下探测目标与其他舰艇探测水下目标的难度并没有显著区别。此外,雷达波还是军事通讯的最主要手段,这使得潜艇在水中作战时,很难与指挥部建立有效的通讯,无疑大大增加了指挥潜艇作战的难度。
潜艇主要分为常规潜艇和核潜艇两大类。其中常规潜艇使用柴油机和蓄电池组作为动力来源,相比于核潜艇,常规潜艇的排水量和噪声水平都更小,非常适合在近海进行伏击作战。但其缺点在于电池容量较小,难以长时间在水下保持较高的航速,一旦电池用尽就只能使用AIP系统缓慢地前进,或者上浮至通风管深度,使用柴油发动机为潜艇提供动力,并同时为电池充电。
与之相比,核潜艇因为使用了核反应堆作为动力来源,所以其能够长时间在水下保持较高的航速航行,这也意味着其拥有几乎无限的航程。这赋予了核潜艇极大的战术灵活性和远海到达能力,这也使得这种潜艇除了能够遂行攻击敌舰的任务外,还能搭载战略导弹对敌军重要战略目标进行核打击。我们一般将这两种核潜艇分别称为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核潜艇。在本次阅舰式中出现的093B型即是攻击型核潜艇,而094A型则是战略核潜艇。
在潜艇群之后登场的是驱逐舰群以及护卫舰群。在这两类舰艇的分类方式和用途定位上,世界各国海军有着显著的差异。在我国海军中,护卫舰更像是一种小型化的驱逐舰。两者都非常注重反舰、反潜和防空性能的均衡。在此基础上,驱逐舰因为体型更大,可以搭载更大孔径的防空雷达和更多的防空导弹,所以对空防御能力要远胜于护卫舰。而在反潜能力上,由于两者搭载的声呐设备并没有太大的区别,这两者的反潜作战效能也相似。
在实战编组中,由于驱逐舰本身极佳的区域防空能力,所以其通常会被安排在舰队的内侧,为整个舰队提供防空掩护。相比之下,护卫舰的战位则要更靠近舰队的外缘,这可以为整个舰队编织一个巨大的反潜网络,对处于舰队中心位置的主力舰艇形成有效的反潜保护。
在本次阅舰式中,驱逐舰群的最大亮点,当属我国刚刚服役不久的,舷号为101的南昌舰。该舰为我国自研、自产的最新一代大型驱逐舰055型的首舰。该舰最大的特点是搭载了我国最新研制的舰用综合射频系统(俗称为“多波段雷达系统”),这一系统使全舰的雷达、通讯、数据链等射频子系统有机地整合了起来,极大地提升了舰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和自动化能力。在未来,这型舰艇将成为我国水面防空力量的绝对核心。
紧随其后的是由两栖舰艇组成的登陆舰群。在战斗中,这类舰艇的最主要任务是在驱逐舰、护卫舰的护航下,对敌方阵地事实两栖登陆作战。目前,我国最先进的两栖登陆舰艇是本次出现在登陆舰群中的071型船坞登陆舰。这型舰艇较好地兼顾了垂直登陆作战和平面登陆作战两种登陆作战模式。每一艘071型登陆舰,最多可以搭载约一个合成营的兵力进行登陆作战。这意味着由6艘071型组成的登陆舰队完全可以直接向全球任何一个战区投送一整个合成旅的兵力。在世界范围内,除了美国与中国外,尚没有其他任何海军能够拥有这样的快速战略投送能力。
在登陆舰群之后的是辅助舰群,这支舰群由901型综合补给舰呼伦湖舰、903型综合补给舰太湖舰以及搜潜救生船海洋岛舰、医院船和平方舟舰组成。在辅助舰群中,最受关注的当属满载排水量近5万吨的呼伦湖舰。在作战时,以呼伦湖舰为代表的综合补给舰将被编入远洋作战舰队,为航空母舰、驱护舰等主力作战舰艇提供弹药、油料、食品、饮用水等必须的物品补给。
(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