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当又称瓦头,是建筑用的一种陶制品,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部分。禹州瓦当烧制技艺已有上千年历史,图案种类和形式都极为丰富,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瓦当烧制技艺传承人孙玉振介绍,禹州瓦当最早见于西周,盛于战国、秦、汉,后一直为传统建筑所用。
汉代瓦当以灰陶为主。灰陶瓦当历史最老,也最普通,从西周到明清始终是瓦当中的主要品种。禹州流传下来的瓦当艺术文化,大多具有汉代瓦当特点,图案种类和形式极为丰富,有动物纹、植物纹、云气纹、几何纹、文字纹等类别,构图巧妙、造型生动,作品质朴浑厚、自由奔放、大气磅礴。
禹州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瓦和琉璃瓦,要求陶土纯黄,有较好的黏性。瓦当烧制流程主要分准备阶段、制作阶段和烧制阶段三大环节,而每个环节中又有许多细节。
准备阶段主要由选料、淘洗、和泥、雕刻木模、翻制陶范构成。翻制陶范,即将雕刻好纹饰的木模仰置固定,然后在木模上用陶泥摁制泥范。一般泥团较厚,数量也多,以保证入窑烧制后成品的数量。摁制完毕,入窑烧制即可得到制作瓦当的陶范。
制作阶段主要由制作当面、制作瓦身、切割、整理、晾干等流程组成。
据孙玉振介绍,制作当面前,要先在陶范内壁放一些草木灰或纸张,以防止陶泥和陶模粘连,也可保证顺利脱模,使当面纹饰清晰,富有立体感。这样一摁压,便可得到一个瓦当的当面坯。不同时期瓦身的制作工艺是不同的。
筒形瓦身制成后,要将瓦当和瓦身拼接起来,再用工具将瓦身纵向一剖为二。这样,一个传统的瓦当就制作成型了。
在切割成型后,选择非阳光直射的环境中慢慢晾干。然后,依次将瓦当坯整齐地入窑排列置放、烧制成型,冷却后即可。
(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