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襄城佳作

省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项目

长葛绒制作技艺

长葛绒的制作技艺源于清代手工制作的传统技艺,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已有300多年历史,因产自长葛而得名。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长葛老城人崔俊明用羊毛纺纱织布,后用棕刷起毛,制成酷似羔羊毛皮的长葛绒。

长葛绒又称人造珍珠毛、织绒、刷绒等,是我国一朵古老的纺织工业之花,历经沧桑,是诸多毛织品中的一朵奇葩。1915年,长葛绒参加了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首届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举荣获银奖,从此进入国际市场。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长葛绒的生产和恢复。1958年,长葛正式成立地方国营长葛县毛纺厂,专门生产长葛绒。后来,该厂历经多次扩建,职工达2800人,生产的产品分为绒、呢、毯三大类40多个品种,有近百个花色,远销美国、加拿大、法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久后,长葛绒代表河南省参加全国轻纺企业产品打擂赛,荣获一等奖。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荣毅仁称,长葛绒是当时我国唯一出口创汇的毛纺产品。

随着羽绒服等替代品大量出现,长葛绒逐渐退出市场。

(本栏目材料由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