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崔天祥 文/图) 为了丰富小记者的课余生活,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2021年12月31日,“许昌晨报小记者科普教育公益行”活动走进许昌兴华实验学校。本次活动通过简单、有趣的科学小实验,鼓励小记者变身“小爱因斯坦”,探索“奇迹”、玩转科学,体验科学的神奇之处。
讲座中,科普老师带领小记者做了“氧气冲天”“石灰浑水”“火焰神掌”等实验,让小记者在快乐中了解空气中常见的气体。
在“氧气冲天”环节,精彩的制氧实验让小记者们大开眼界。听课认真、积极回答问题的小记者被挑选上台参与实验。他们戴上手套,俨然一副小小科学家的模样。
“一、二、三、四……”实验开始了,在科普老师的引导下,随着台下小记者们整齐的呼声,“小科学家”用勺子小心翼翼地向烧瓶里添加二氧化锰,待添加到位,再把适量双氧水倒入烧瓶。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一团白色烟雾腾空而起。氧气制造成功了,台下顿时响起欢呼声和掌声……
之后,小记者们还通过一个个小实验,了解了氧气、二氧化碳的部分特性,见证了火在手掌上燃烧,手掌却丝毫无伤的奇迹……
短短一节科普课给小记者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和无穷的回味,在他们心中埋下了探索科学奥秘的种子。
襄城县城关镇南大街回民中心小学小记者——
穿越历史 认识不一样的“关公”
本报讯 (记者 任佳琼 文/图)2021年12月30日,小记者“三国文化进校园”活动走近襄城县城关镇南大街回民中心小学,为该校小记者带来了别开生面的关公文化讲座。
此次活动的主讲人是关羽第59代后裔关志杰。作为关公文化的倡导者与实践者,近年来,他致力于策划和推动“关公文化进校园”工作,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关公文化。
当天,关志杰围绕“历史的关羽,文化的关公,信仰的关帝”详细介绍了关羽身上的仁、义、礼、智、信。“历史中的关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中华传统文化千年传承过程中,关羽一次次被人为地演绎化了……”关志杰结合制作精美的PPT,利用文字、视频向小记者展示了在皮影、京剧、话剧、舞台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态中的关羽。小记者们看得聚精会神、目不转睛。
在讲述关羽与许昌的渊源时,关志杰介绍说许昌是关公文化的发源地,关羽曾两次入许昌。第一次入许是在建安三年,关羽和刘备、张飞协助曹操在下邳打败吕布后,受邀来许面君封赏。他这一次,在许昌留下了“张公祠”“射鹿台”等历史遗址。他第二次入许,关羽秉义而降、奉义辞曹的、过五关斩六将,因此有了夜读春秋的“春秋楼”,割袍断义的“灞陵桥”,千里走单骑的第一关“东岭关”等遗址。关羽因在许昌发生的故事体现了忠义仁德的优秀品质,成就了他至高无上的荣耀,使其成为后来的“汉封侯,宋封王,清封大帝”的关公。
“关老师,我们家乡有一座关爷庙,请问和关羽有关系吗?”在互动环节,不少小记者还举一反三,认真思考,把关公文化和自己家乡的一些建筑、传说联系在一起,向关志杰提出问题。关志杰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耐心、细致地回答了小记者的问题,精彩的讲解赢得了小记者们的阵阵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