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用一生来治愈。”这句话来自精神分析学派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揭示了童年经历对于我们心理的重要影响。我们在童年时期经历的一些事情,或许在我们现在看来并不是什么大事,甚至微不足道,但对于孩提时期的我们,或许就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些事情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和感受,无形当中都会积累到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为我们的情绪、人格的一部分,在后续的感受和行为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幸福的童年,带给我们愉快的体验、富足的感觉,内心是被充分滋养的,就会有着强大的心理素质和耐挫折能力,也会带来主动积极的人际关系互动。在未来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也会变得积极勇敢,纵然可能失败,也会想到身后有父母无条件的支持和关爱,不会轻易退缩,愈挫愈勇,最终也会克服困难,达到“治愈一生”的结果。而不幸的童年,带来消极负面的体验和感受,也会导致产生强烈的缺失和匮乏感。这种缺失感、匮乏感,则是困扰我们未来发展的瓶颈,甚至往后余生,都是在试图满足童年造成的缺失和匮乏,而这种缺失,如果没有经历重大的事件,或者专业的心理治疗,恐怕是很难真正填补和满足的。
“我们学心理学不是修复上帝带来的影响,而是修正父母的笔误。”我们去学习心理学,探索我们的心理成长之路,是试图看清和疗愈我们在过往的成长经历中,父母或者重要抚养人给我们所带来的“心理创伤”。因为父母也是在他们的童年经历中,在过往的模式中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爱的模式,他们无形当中把这种模式给到我们,他们也不是故意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可能也是心理创伤的“受害者”,但是在无形当中可能也会传承了这种影响乃至于“伤害”。
学心理学的目的,首先我们看到了和看懂了这种模式,我们也会多一分的理解,更主要的意义在于:当我们理解到自己之后,就不会把这种模式再传递下去了,我们就开始去修正自己,开始去重新建立连接,重新去学会整合自己,整合跟父母的关系,整合跟孩子的关系以及下一代的关系。我们就中断了这种不好的模式的传承,就会开启更好的、爱的模式的传承。这样的话就是一个有爱的人,有爱的家庭,有爱的家族。
一个香港心理学家的观点:“我们人所有的情绪和情感都能在大脑皮层当中找到定位。”这的确不假,因为大脑当中的某个皮层,它的兴奋水平会影响到我们的情绪状态,但并不是说它是决定性的。具体是怎么影响的还是值得商榷,而且情绪和情感又是很复杂的,我们不可能总是通过某种药物去制造我们的情绪、情感,那样的话我们大概就会像机器人一样了。恐怕我们也不会用这种方式去对待我们自己和对待我们的感情。
我们会去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是因为咨询师能够理解到我们的爱与恨、悲与喜,这其实是在寻求更深层次的共情、理解、支持和帮助。很多时候咨询师就和我们一起扮演了新客体的角色,陪伴我们开启了理解自己、整合自己的能力。在寻求心理咨询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体现了心理咨询师的共情,更重要的是让我们自己学会更好的共情到自己,理解到自己。当我们看懂和理解到自己之后,对自己也就更宽容了,同时也更好地学会打开自己内在的爱、学会接受爱和给予爱了,我们也就成为一个全新的、有爱的个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