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小记者乐学堂

怎么照顾到对方的感受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愿意去帮助别人,而且帮助别人的时候也会让我们感到开心愉悦,这也是我们社会价值所鼓励的“助人为乐”。但也有一些人不太愿意让别人帮助自己,表现为“不好意思给别人添麻烦”。也会有一些人在帮助别人的时候,由于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继而产生忿恨和懊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呢?我们又将如何帮助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帮助呢?

我们先去感受一下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是什么感觉?上一期的文章中提到人际互动和模式,我们人际关系其实就是一个跷跷板,一方起一方落,一方强一方弱。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会有一种成就感、幸福感、价值感。但是反过来另外一方呢?可能意味着另一方的自我被否定和被贬低,自我的无能为力感,在某种程度上会有如此的潜移默化或者潜意识的微妙变化。在被帮助的过程中,受助者就已然承受了很多,如果再去苛责让他去“涌泉相报”,就未免“雪上加霜”,当然这是从精神分析的视角解读的。恐怕这也是心理不够强大的正常人,不敢轻易接受别人帮助的难以名状的内心缘由吧。

联想到我们生活当中有时候会忍不住试着去安慰别人,很多时候我们安慰别人的时候,潜意识当中就告诉对方:你没法面对,你不能面对,我能面对,我来告诉你怎么面对吧!在上一次的直播课堂当中也提到过这个话题,我们去跟孩子直接指出答案的时候:看看,爸爸妈妈会,你不会!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满足父母的自恋,而让孩子受到了挫伤,所以孩子对学习就提不起来兴趣。因为我们的直接指出,会不利于他的自信心。所以我们在生活当中,不能轻易的去安慰别人,因为安慰别人的时候就是潜移默化的或者潜意识当中告诉别人“我行,你不行”,会让别人有一种隐隐的挫败和失落,大概是这种感觉吧。

人都是渴望优越,这种优越感是我们自恋的满足。被帮助则是一种自己不优越而别人优越的状况。如果这个时候再要求对方回报,那可能就是逼别人去做出雪上加霜的事情。如果对方刻意“涌泉相报”的时候,就是“我要用更加强烈的方式去攻击你”,你让我自恋受到了打击,满足了你的自恋,那我以后有条件了,我要“报恩”,我要给到你更多的否定,来证明我远远比你更强大。这大概是主动“涌泉相报”的时候一种心理的推理和假设。

这是从精神分析视角的一种解读,大概是这个样子。提醒我们报恩没有错,不是说不能报恩。我们在报恩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同时是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报恩的过程当中,不是为了刻意满足自己的自恋。真正的慈悲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很好保护别人的自尊,这是一种修养。

所以也提醒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要保护好对方的自尊,让他感受到的是平等的。这样对他的自信和自尊是没有伤害和打击的。比如作为朋友或者哥们儿,家庭条件有一些差别,那个家庭条件好的会经常请客吃饭,一定要给机会让那个家庭条件不好的适当的表达一下自己。我们现实生活当中往往也会这么去做,这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平衡,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对方的自尊的一种保护,这也是特别重要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