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小记者乐学堂

名师大讲堂之崔广立谈心理

崔广立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访问学者、河南大学心理学硕士、许昌学院教育学院实验中心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沙盘及绘画心理分析导师、河南省“国培计划”项目培训专家、许昌市首届科普专家、许昌市新长征突击手、许昌学院首届双师型教师、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雷锋标兵、“张丽莉”式优秀教师。 近20年来,从事心理学专业的教学和心理咨询师培训及督导工作,主持和参与省级、厅级课题二十余项,编写著作和教材《心理咨询与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学》等。

“金钱”的心理分析(之三)

与金钱密切相关的心理特征,比如我们内心的“富足”与“匮乏”,影响着我们的价值感和消费观,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我们对于财富的获得与掌控状况,以及自身所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的培养和强化着这种“富足”或者“匮乏”感,也会影响着孩子的价值感和存在感。而这种对待金钱的紧张、恐惧的态度,这种习惯化了的行为模式,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对待金钱的“情结”,或者“配得感”。对于“情结”的形成,可以理解为情绪的不断累积而没有得到及时的疏导和释放的结果。

在心理学上,对于情绪的理解,很重要的一条是“情绪与我们需要的满足程度密切相关”。需要及时满足、充分满足,会带来积极、正向的情绪体验和高自尊的自我意识;反之,则会带来消极、负面的情绪体验和低自尊的自我评价。但这么说并不意味着我们所有的需要都要充分、及时满足,尤其是对待孩子的需要,也不是说都要无原则的满足。就如同我们对待情绪的态度,并不是说我们要避免所有的负面情绪,不允许我们或者孩子有消极情绪。情绪其实是无法避免的,所以我们对待负面情绪的态度,并不是一味的否定和压抑,而是要学会允许和接受,疏导和释放。负面情绪的管理策略“在于疏而不在于堵”。负面情绪的表达和释放,也如同我们的排泄过程一样,我们允许和接受自己的大小便及时排出。随时随地表达负面情绪而毫无觉察和节制的人,就如同随地大小便一样,不文明、不理智。

当孩子有某种需要的时候,父母的及时满足会带来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和高自尊的自我意识,因此,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于六岁之前孩子的需要,我们要尽量满足。但有时候孩子会提一些过分的要求,比如想要一个昂贵的玩具,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消费能力。这个时候孩子其实对于金钱是没有概念的,在他看来,买东西花钱就像我们渴了喝水一样,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而出钱的过程,就像我们从纸抽里抽出纸巾一样,毫不费力。而当孩子的“过分要求”超出我们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后,我们对于金钱的匮乏和恐惧就会冒出来,随之而来的就会产生一种内心的挫败感,而这种感觉就会让我们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产生一种强烈的愤怒情绪,继而可能就会指责、批评孩子的不合理需要。这个过程甚至会持续很久,指责的话语可能也会口无遮拦。而这些情绪不断流向孩子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是对孩子自我意识的不断摧毁。

对于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我们当然可以不去满足,但我们要觉察到我们可能会存在的对于金钱的匮乏和恐惧,这些恰恰是我们需要寻求心理帮助去成长和突破的。当我们能够平和对待孩子的过分要求时,我们就可以平静的拒绝孩子而不会给孩子带来任何心理创伤。我们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所有需要,这一点尤为重要。尊重和理解并不意味着无条件的满足,而是温柔而坚定的拒绝,带有明显的心理边界和个人界限。我们可以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同时真诚的告诉孩子我们的经济条件无法帮他实现他的任何愿望。我们不带有任何匮乏和恐惧的时候,孩子也不会感受到对于金钱的紧张和匮乏。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去创造性的满足或者一起动手创造一个替代性物品来满足孩子的要求。而我们和孩子一起动手完成和创造的过程,对于孩子的陪伴,则是最为重要和滋养孩子心身成长的一个过程。

无论是对于我们父母还是孩子,物质的满足固然重要,精神的满足更是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