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风俗习惯很多,诸如除夕熬年夜、春节发压岁钱、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登高,以及婚丧嫁娶、庙会、集会等。本次习作让写一下家乡的风俗。怎么写呢?
第一,介绍所写风俗的名称、特点。
和所有作文一样,写有关风俗的习作也应该交代一下所写风俗的名称,比如春节、端午节、庙会、熬年夜、拜年等。如果需要,还要介绍一下这些风俗具有的特点,譬如重阳节登高、清明节扫墓、大年初一拜年等。例如在《九九重阳节》里,开头不仅交代了重阳节的名称之多,还介绍了重阳节的特点: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又称“重九节”“登高节”或“老人节”。在这一天,人们喜欢登高望远、观赏菊花、喝菊花酒、放风筝、吃重阳糕、插茱萸等。又如《快乐的跳坡节》的开头:“跳坡节是我们苗族的传统节日,从每年的正月初一跳到正月十五。”名称:跳坡节;特点:跳坡,而且从正月初一跳到十五。文章简洁明了,清楚明白。
第二,介绍某一风俗的习惯方式。
不同的节日,不同的风俗,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习惯,交代某一风俗的习惯方式是写好这次习作的重点。譬如春节,北方往往从腊八就开始了,而中原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小年才开始,所以有“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贴花画;二十九,买坛酒;年三十,包饺子”之说法。再譬如南方傣族、阿昌族等的传统文化节日泼水节,大家要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而且一般要持续三天以上。还有回族的开斋节,家家户户炸馓子、油香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宰鸡、杀羊,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作者将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交代出来,使内容和方式一目了然。
第三,介绍风俗的来历。
写家乡风俗的文章,不仅要交代习惯方式,还要介绍风俗的来历。这是因为,某一风俗能传承几千年,说明它历史悠久,交代它的来历,更具有说服力。一般情况下,来历大多与神秘的人物有关,这就构成了故事或传说,介绍来历,习作更有神秘感。例如我国传统的春节,就有这么一个传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上长触角,凶猛异常,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都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一个婆婆劝那老人赶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着胡须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就能把‘年’兽撵走。”老婆婆就答应了乞讨的老人。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上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婆婆家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噼噼啪啪”的炸响声,“年”兽吓得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走了。原来,“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兽大惊失色,狼狈逃窜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老婆婆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驱赶“年”兽的经过。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的办法。于是,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熬夜的习惯就传承了下来。
这是春节的来历,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介绍了来历,习作内容就丰富起来。总之,写风俗的文章重点在写习惯和来历,交代清楚了不同风俗的不同习惯、方式和来历,习作基本上就算完成了。当然,如果在结尾处对某一风俗习惯发表几句看法,或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习作会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