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创伤”成瘾,为什么我们不能从童年或者过去的心理创伤里走出来,甚至还会习惯性的回到那个创伤模式当中?因为那个创伤模式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节奏,可能会感觉不好,但“同样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我们在熟悉的模式当中是相对安全的。所以我们回到那个熟悉的模式,回到那个“安全的模式”不断地去进行重复,这就是强迫性重复。荣格说:“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潜意识,就成了我们的命运。”这种创伤有忠诚的味道。为什么很多时候心理问题很难去自愈,它好像手术一样,需要更深入的心理治疗。这个手术是需要打麻药的,我们很少有见过自己给自己打麻药,给自己做手术的。所以,心理治疗是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来进行工作的。
很多时候我们会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种心理创伤,知道这个模式,但是我们没有力量让自己获得治疗。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但就是没有根本性的突破,治疗也就没有完成。看书、听课和听别人的故事,也会有些触动,这个触动也会推动我们产生一些变化,但通常深入的治疗还是由专业的治疗师来完成,这是质的不同。这就像我们身体上出了问题要去做手术一样,不可能说买本医书在家看了五年,完成了医学本科的学习,然后就知道怎么办了。那个时候可能病就耽误了。
心理学上有一个实验,叫“伤痕实验”。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看一看我们带着伤疤去跟人打交道的时候,有没有受到一些不一样的目光关注,或者不一样的对待等。志愿者被安排到不同的没有镜子的小房间里,由专业的化妆师在他们的脸上画出一道触目惊心的伤痕。画完之后,志愿者被允许用一面小镜子看看自己化妆后的效果,看完以后这个镜子就会被拿走。在此后的整个实验过程中,被测试者都没有机会再看到自己的样子。这时,化妆师告诉志愿者说,要在他们的伤痕表面上涂一层粉末,以防止伤痕被不小心擦掉。实际上呢,这是化妆师是用纸巾偷偷抹掉了伤痕的所有痕迹。当然,对这件事情,被测试者是毫不知情。做完这一切后,这些志愿者都被分别派往各医院的候诊室。他们的任务是,去观察人们对他们面部伤痕的反应。规定时间到了,所有返回的被测试者毫无例外地叙述了相同的感受——人们对他们比以往更粗鲁了,更加不友好了,而且总是盯着他们的脸上看。可实际上,他们的脸上跟平常没有任何区别!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疤痕的样子,导致他们产生了错误的认知。自我认知影响了他们对外界的判断,让他们感觉到所有人对他们都不友好了。这种自己认为的不友好,只是被测试者幻想出来别人的眼光,并非他人真正的眼光。
这个伤痕实验说明了一个道理:所有的伤害都来源于自己,都是我们做好准备的,都是我们愿意的,甚至是配合对方来完成这个伤害的。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我们不配合,我们不愿意,没有人能伤害得了我们。
如果我们面对一个人用中文骂我们,可能会觉得很难堪。如果我们没有学过俄语,他用俄语骂我们,或许就不会觉得很难过,也感受不到什么。也就意味着,当别人用中文骂我们的时候,我们就配合他们做好被骂的准备了。如果他用俄文骂我们的时候,我们没有任何准备状态,就感受不到被骂。
所以,伤害我们的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看我们愿不愿意接受伤害和被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