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校园里,谢希德的塑像被摆放在显著位置,对其介绍内容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原校长、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拓者之一、我国表面物理学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之一等。
1947年,谢希德从厦门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49年10月1日,正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的谢希德听到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振奋不已。那一年,她28岁。
1952年,谢希德终于如愿。她和新婚丈夫涉险回到朝思暮想的祖国。那时,新中国学习苏联的教学体系,谢希德不得不承担极其繁重的教学任务。从1952年到1956年,她先后主讲六门基础课和专业课,且都编写了教材和讲义。
1958年秋天,谢希德与黄昆合编的《半导体物理》问世,这是我国半导体领域最早的一本专著;1962年,她与黄昆联名建议在我国开展固体能谱研究;1992年,她与黄昆组成筹备班子,把半导体物理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国际会议“请”到中国,这个历来由欧美唱主角的国际会议首次在亚洲发展中国家召开……
逐渐地,她发现,固体物理、材料科学和量子化学之间正在形成新的交叉科学即表面科学,其基础是表面物理。为此,她做了广泛和翔实的调研,并在1977年底的国家自然科学规划会上发出在我国发展表面物理的倡议,并实践之。
在先后担任复旦副校长、校长的10年间,她力排众议,率先在国内打破综合大学只有文科、理科的“苏联模式”,增设技术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管理学院等几个学院,将复旦大学变为一所拥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综合性大学。
2000年3月4日,距离79岁生日还有半个月,谢希德再也坚持不住了。从此,她离开了深爱的祖国和钟爱的科学与教育事业。在追悼会上,前往吊唁的人站满了殡仪馆的院子,纷纷流下了不舍的泪水。先生已远去,但谢希德的一生,给无数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她的精神,传递一种不忘初心、矢志报国、拼搏奋斗、不屈不挠的力量。
(晨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