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名臣曾国藩在教育子孙时,极其推崇张英的《聪训斋语》家训,并将其与圣祖康熙皇帝的《庭训格言》相提并论,称其“教家者极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张英,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进士,曾官拜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为康熙朝政坛之风云人物。他有一个大名鼎鼎、后来位极人臣的儿子叫张廷玉。康熙曾评价张英“老成敬慎,始终不渝,有古大臣风”。
张英虽位高权重,但始终以“敬慎(恭敬谨慎)”处事。即便是在他晚年退居乡里时,也处处以居家老人身份与乡民来往,出行遇到担柴人会主动让路。张英能做到如此谦让,与其为人处事一向谦虚谨慎密不可分。他以此为家训教导家人,告诫子孙说:“你们既然都享受了衣食富足无忧的福泽,就更应该做到敦厚谦谨、慎言守礼。”这便是张英富有远见的地方。他深知“一家温饱,千家怨忿”,位高权重之家更容易受到各种责难、妒忌、怨尤、毁谤、讥刺等攻击,“有荣则必有辱,有得则必有失,有进则必有退,有亲则必有疏”。
如何做到谦虚谨慎?张英以古语“终身让路,不失尺寸”的道理教诲子孙,也就是一生懂得谦让的人,最后并不会有什么损失。要想做到“忍让之道”,须先从小事做起,且与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须有益于人”。他告诫子孙,一个人只要一言一行都想着有益于人,而不是有损于人,人们就会望之如鸾凤,视之如珍贵的人参、茯苓,此人必然会为天地所护佑,鬼神所折服,而享有更多的福分。因此,只要能一直保持谦和谨慎的作风,人们自然会诚服,自己的名声也会逐渐响亮。
张英在《聪训斋语》家训中再三强调谦让有益无损的道理,并直斥世人认为的对人谦让就会受人欺侮的言行是十分荒谬的。他深明“吃亏是福”的辩证哲学,“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凡事最不可想着占便宜,一个人把便宜全占了,则人们的怨恨也就集中于他身上;待把便宜丢掉,人们的怨恨也就随之消弭。
张英的这些家训在后世子孙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子张廷玉在给儿孙的家训中自述对《聪训斋语》家训“终身诵之”,并在为官处事中进一步发扬了谦虚谨慎的作风。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参加科举考试。廷试结束后,考卷进呈雍正皇帝,张若霭被钦点为一甲探花。待拆卷后,雍正才知他是张廷玉之子,遂遣内侍传谕张廷玉,告知其子得中探花。张廷玉随即觐见皇帝,表示他家“世受皇恩,无所不极”,对其子取中探花坚辞不受,并请将此功名让于天下寒士。雍正深感其义,遂将张若霭改为二甲一名,并宣谕对张家父子大加赞赏,以表彰其“谦谨之诚”。上谕中对张英子孙三代充斥赞誉之辞,对张家谦虚谨慎的家风给予了极高评价。
张英家族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青睐,素有“父子双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等赞誉,这与张英“治家之道,谨肃为要”的家训不无关系。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