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鉴赏·收藏

青花瓷收藏:天青色等烟雨

《鬼谷下山图罐》 资料图片

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青花瓷是继青瓷、黑瓷、青白瓷和彩瓷之后公认的瓷器艺术的一朵奇葩。随着岁月的流逝,青花瓷越来越显现出自身的投资和收藏价值。

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原始青花瓷唐宋时期已现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瓷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等衍生品种。

唐代是青花瓷的滥觞期。唐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而是走向了衰败。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元青花多数器物的胎体厚重,造型厚实饱满,胎色略带灰、黄,胎质疏松。底釉分青白和卵白两种,乳浊感强。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最具时代特色。元青花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最为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人物、动物、植物、诗文等。

明初的青花瓷有大小盘、碗、梅瓶、玉壶春瓶等。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呈现出了较高的工艺水平。此时期所用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尤其是出现了一些僧帽壶、绶带扁壶、花浇等非汉文化的器型,反映了这一时期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纹饰多为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海怪、游鱼等。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清康熙年间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的发展达到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

近年来,青花瓷价格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品类陶瓷。2005年7月,一件名为《鬼谷下山图罐》的元青花以1568.8万英镑的天价拍出。这一价格创下了当年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成交价。2011年,一件《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以1.6866亿港元的高价成交。2013年,一件《明成化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以1.41亿港元的价格成交,成为又一件跻身亿元榜的明代青花瓷。

收藏青花瓷不能随波逐流。正因为青花瓷珍贵稀少,市面上才会出现众多仿造品。这就使得青花瓷市场鱼龙混杂,令人难辨真假。由于历代青花瓷款识的字体、写法、料色和风格有显著的特点,因此,只要掌握了款识的规律,就能准确地判断其年代、窑口。

首先,看钴料。青花瓷钴料的种类分为苏泥勃青、平等青、石子青、回青等。它们多属高锰类,用进口青花钴料烧制的瓷器最具收藏价值。

其次,看发色。釉下发色艳丽、青花见五色的青花瓷尤为珍贵。清康熙时,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的发展达到巅峰。

再次,艺术水平是一个关键因素。器型优雅、构图有立体感、层次分明、人物景致清晰明显的青花瓷具有更高的收藏价值。

最后,古代青花瓷款识的书法、图案,对于书画、篆刻艺术的创新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比如,顺治时期的青花瓷总体来说较为粗糙,构图比较随意,器型、图画种类还不是很多。

(王增阳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