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增阳 文/图
从禹州市区到神垕,有一条颇有历史的公路,名叫贺神线,穿鸿畅镇而过。鸿畅镇政府向西不远,在贺神线路北,坐落着一处外貌朴素,实则别有洞天的院落——向阳钧窑。进到院里,一片郁郁葱葱的园林跃入眼帘。脚下,砖砌的台阶在山坡上的绿叶红花间伸展;高处,白墙上的黑色瓦脊起伏于树丛掩映之中。绿树日边合,青瓦郭外斜。怀着对这片精致天地的艳羡,记者拾级而上,穿过月亮门,在一片绿色簇拥的会客厅里见到了该窑口主人李向阳大师。
剑眉朗目、一身英气的李向阳,虽是一位“70后”,却已拥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钧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等身份。见到记者,他脸上浮起灿烂的笑容,不多寒暄,先煮好茶。
李向阳1975年11月出生于禹州市鸿畅镇。1993年高中毕业后,他到禹州市钧瓷研究所工作,师从任星航。颇有悟性的李向阳,吃苦耐劳、勤学好问,逐渐掌握了手拉坯、配料、注浆、配釉、施釉、烧窑等传统钧瓷制作技艺。2008年,李向阳与弟弟、河南省陶瓷设计艺术大师李向垒共同创立向阳钧窑。
从初识钧瓷到自立炉灶,缘于李向阳对钧瓷发自心底的喜爱,而不是图安身立命。“我想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做合乎自己内心的东西。钧瓷一直以自然窑变为艺术特色。我创建自己的窑口,就是想做有独特窑变的钧瓷,为钧瓷艺术增加一点儿东西。”李向阳说。
李向阳先后研制出独具风格的山花釉、金沙釉等。造型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吸取传统技艺精华。从《天球瓶》、《虎头瓶》到《跃马尊》,从《大愿》、《梅兰竹菊》到煮茶壶,经历一番摸索后,他成功烧制出柴烧、气烧珍品,选择了“文化钧瓷”的主创路线。如今,在茶道文化方面,李向阳致力于为茶道爱好者提供煮茶钧瓷——煮茶壶。
煮茶之风流行于唐代。相比泡茶,它是一种颇有古典意味,更具仪式感的茶道文化。唐代茶圣陆羽的煮茶秘诀,至今有人在研究探索,还有人特意设计了一款《唐羽壶》纪念他。然而,以前的煮茶器具不出砂、陶、铁、铝、银壶之列,而用釉色变幻、精致优美的钧瓷壶煮茶,即便是茶圣也未曾享受过。
李向阳创制煮茶壶,领瓷壶煮茶之先。他烧制的钧瓷壶工艺精湛、造型古雅、釉质玉润,深受藏家青睐。在创烧煮茶壶前,他翻阅了大量历代茶具资料,然后进行试制。起初,他把试制出的钧瓷壶放到电器上煮茶,结果全部炸裂。随后,他采取失败排除法,从选料到练泥、从配釉到造型、从素烧到釉烧,每次失败都有详尽的工艺记录。 李向阳相信,他一定能找到一种方法,使钧瓷壶可以长时间煮茶而不被烧裂。经过上百次试验,他终于成功了。
他找到一种融合数十道特殊工艺的制作流程,与正常的制钧工序有所差异。他将其编成口诀牢记于心,每次在制作过程中从头到尾谨慎操作,以保证毫无差池。这样制成的煮茶壶,可长时间煮茶,还可以随时添加凉水而不炸裂。手拉坯成型,造型古朴典雅,在壶体上半部施釉,在下半部进行陶艺处理,使煮茶壶既有传统陶艺的手法,又有钧瓷五彩斑斓的华贵。“最好配合使用电陶炉煮茶,加热均匀,比明火安全,也不必担心熏黑壶底。”李向阳说。
李向阳经常思索钧瓷工艺创新。他将浮雕工艺运用到传统钧瓷器型上,令人耳目一新。“成型难、雕刻难、烧成难,尤其在雕刻时弄不好素坯就会开裂或破损,不但白费劲儿,还增加了成本。”李向阳的钧瓷手工雕刻作品,刀法细腻、栩栩如生,实现了雕刻图案与柴烧工艺的完美结合。如今,李向阳手工雕刻的钧瓷作品已声名远播,有不少外地藏友慕名购买。
他2014年创烧的《跃马尊》,以浮雕工艺为视觉中心,口径部位施月白釉,腰腹以下施紫红釉。在月白釉与紫红釉之间,是一圈经过精雕细琢的胎体。胎体裸露处用跳刀工艺和浮雕手法,塑造出三匹灵动飞扬的奔马形象,马腿细直有力,腹部、臀部及鬃尾弧线圆润、惟妙惟肖、十分传神。在骏马身侧,独辟蹊径刻篆书“马”搭配。
2009年,李向阳的作品《福满留余》、《梅兰竹菊》获河南省艺术陶瓷作品展珍品奖。2010年5月,其作品《傲天尊》入选上海世博会。2011年5月,其作品《虎头瓶》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莆田)金奖。2012年5月,其作品《虎头瓶》、《鼓钉洗》、《挂盘》入选共和国钧瓷二十人作品展。2013年3月,其作品《富贵尊》获得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奖——金鼎奖。2015年7月,李向阳携作品参加“陶瓷新实力”——十大青年艺术家作品联展。
“我希望我的每一件作品都代表我的技艺、代表我的品德、代表我对钧瓷文化艺术的追求。做瓷如做人,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李向阳说。
记者采访完毕离开时,夕阳的余晖斜斜洒落,给这片精致的园林镀上一层金辉。竹下石台清泉,门前紫薇凤仙。主人盛情挽留,带记者去镇上一间小馆吃特色美食,让记者多点儿时间体味画圣吴道子故里的丹青风情,向这座名镇的悠悠历史默默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