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肖涛 通讯员 汪莉)虽然气象部门制定了统一的标准,用科学数据统计来认定一个季节的结束和另一个季节的开始,比如秋季来临需要日平均气温连续五天在22℃以下。过去的几天,我市日平均气温突破了22℃,但因为没有够得上“连续五天”的硬指标,仍然达不到气象学意义上入秋的标准。
“早晚都这么冷了,还没有入秋?”昨天,听到记者与市气象台工作人员的通话,几位同事纷纷表示,这样的统计太科学、有些死板,跟我们的日常感受有些区别。
的确,季节的转换从来不是一清二楚的。总有那么一段时间,好像两个季节交错着、纠缠着出现。
比方说昨天,早晨,天昏沉沉的,市区还洒了几滴小雨,出门时很多人穿着长袖衬衣,一些老人甚至穿上了薄羊毛衫,坐在室内不开空调也不感觉热;可到了中午时分,蓝天白云,阳光再次逼人眼睛,让人觉得夏季并没有离开。
眼下,副热带高压和冷空气一个不想走,一个跃跃欲试想南下。两相交锋,轮流占上风,天气冷冷热热地交替出现。用文艺一点儿的句子来说就是:“秋天,将来未来;夏季,要走没走。”
不过,伴随着冷空气的东移南下,我市气温会有明显的下降。市气象台工作人员介绍,今天,多云到晴天,气温16℃到26℃,偏东风2到3级。
“从最新的气象资料来看,未来几天,我市气温将下降明显。估计,9月19日,我市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秋季。”市气象局高级工程师王东平表示。
无论季节如何变换,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健康。所以,在冷空气频繁上岗的秋季,大家清晨起床后不妨喝上一碗热粥,可以保暖、预防感冒。粥里加入百合、莲子等,有滋阴润肺的功效。同时,对于喉咙发炎的人,温热的粥能滋润喉咙,有效缓解不适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