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药运用在武器上,是武器史上划时代的变革。北宋时期,火药制造已是国之大事,管理规范、规模宏大、分工细致。仅军器监就雇佣4万多人,下设火药作、青窑作、猛火油作、火作等11个大作坊,每日生产弩火药箭7000支、弓火药箭10000支、蒺藜炮3000支、皮火炮20000支。1083年,为抵御西夏对兰州的进犯,宋军一次就领用火箭25万支。
北宋末年,发展出“霹雳炮”、“震天雷”等威力巨大的火药武器。火器一炸,声如霹雳、响动如雷;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碎迸无迹,甲铁皆透。1126年,北宋名臣李纲用“霹雳炮”等重火器击退了围困京城开封的金兵;1161年,南宋文臣虞允文在著名的采石之战中,用“霹雳炮”击败御驾亲征的天德皇帝完颜亮,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挽南宋于既倒。“霹雳炮”因此成为火器史上最传奇的武器。
南宋初年,管形武器出现。1132年发明的火枪,是世界上最早的管形武器,即将火药装在一根长竹管里,点燃后烧伤敌人。之后,能发射子弹的火枪应运而生,即以粗毛竹筒制成枪管,装填在竹筒里的火药中夹着“子窠”,火药燃烧后瞬间产生很高的气压,将“子窠”喷射出去,发出像炮一样的声响。这里的“子窠”,可视作原始的子弹。之后,从竹管枪炮发展为金属管枪炮(铳枪)。此外,宋元之际,还出现一种以火药燃烧喷射气体产生反作用力而将箭头射向敌方的火药箭。这和现代火箭的发射原理是一致的。
宋代,火药在武器上的运用不仅是成功的,而且是有效的。火药武器的应用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多次为宋军赢得战争,甚至在危机之中成为救命稻草。1132年的管形武器——火枪,就是南宋将领陈规在抵抗金兵进犯时的重要发明。借助这种新式武器,宋军在德安府(今湖北安陆)守城时焚烧了金兵架设的攻城天桥。
至于大宋王朝留给后人军事孱弱、疲敝不堪的观感,以及从岳武穆、辛弃疾、陆放翁、陆秀夫、文天祥等豪杰身上生发的千古悲情,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如重文轻武、重步轻骑,甚至如《万历十五年》的作者黄仁宇所言,农耕文明对阵游牧文明的先天劣势等。但从火药、火器史追寻,也能觅到一点儿踪迹。北宋初期,历代帝王励精图治、重视武备、纂修兵书、发展兵器工业(仅中央兵工厂生产的火药武器即可装备数十万人),甚至组建专门的火箭部队。但到北宋后期,帝王庸碌、得过且过、武备废弛、歌舞升平。宋徽宗时,火药竟然一度转向娱乐。烟火绚烂、炮仗冲天之际,江山日危、亡国不远。
大宋,留给后人太多的唏嘘和思考。放眼世界历史,大宋以其文明和创造,以其毁灭和重生,通过注入金、元的文脉与精气,通过火药西传炸碎封建城堡,指引着人类迈向近代文明。火药不是大宋的发明,火器也不是大宋的发明,但将火药成功运用到火器上——即火药武器,是大宋最大的军事科技发明。从此,火药撬动了人类历史进步的车轮。
(中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