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文峰塔

井冈沉思

□ 赵建华

怀着朝圣的心情,在一个暮秋时节,我终于来到了中国革命的摇篮,共产党人心中的圣地——井冈山,实现了心中的一个夙愿。此时的井冈山,漫山的绿树、红叶把山岭、丘壑装点得婀娜多姿。白天,我漫步在八角楼、读书石、红军医院……仿佛是诗一般的意境。晚上,清风徐来,入夜的小城一片安定祥和,我漫步在红军广场和颇有些时尚气息的街道和购物广场。今天的井冈山俨然已经成为一座游人如织的红色旅游小城,没有了一点儿往日硝烟弥漫的战场痕迹。

此情此景,陡然让人产生一些时空错乱的感觉,谁又能回想起在这里曾经发生的血雨腥风呢!然而,这就是闻名中外、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井冈山。80多年前,正是在这里,发生过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革命斗争。毛泽东同志1927年10月率领不足1000人的秋收起义部队进驻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在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展开革命斗争的先河。翻开中国革命的历史,也正是“赣水那边红一角”的点点星火,自井冈山燎原成势,红遍神州,最终汇成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那一声庄严的宣告。中国革命正是从这里一步步走向光明、走向胜利。井冈山,也从此树立起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丰碑。

汽车沿着逶迤的山路缓慢前行。快到黄洋界的时候,晴朗的天空忽然涌出一团团浓雾,让前面的道路和景物模糊不清。望着窗外不断变幻的风景,我又一次陷入沉思。“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对井冈山最早的印象,我是从中学课本上袁鹰的《井冈翠竹》和毛泽东诗词《西江月·井冈山》得到的。从此,我对这座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大山产生了无限的憧憬与向往。同时,也有许多疑问和谜团始终在心中萦绕。在敌我力量异常悬殊,四面白色恐怖,石头要过刀,茅草要过火,人要换种的腥风血雨中,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这样一批共产党人在井冈山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下来,并逐渐站稳脚跟,又为什么会失去这片红色土地20多年。直到全国解放,井冈山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今天,终于来到了这座英雄之山,让我有机会去追寻前辈的足迹,回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真切地了解这段真实的历史,拨开时代的迷雾。

在被称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一号工程”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有一堵无名烈士墙。在历时两年多的井冈山革命斗争中,有48000多名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在纪念墙上只留下了15000多人的名字,剩下的人成了无名烈士。小井红军医院旁边的稻草地里埋葬着100多位牺牲的烈士。这些手无寸铁、被敌人层层包围的伤员们面对敌人的屠刀,没有一个人投降,全部慷慨就义。那是一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也是大革命处于最低潮的时候,没有高官厚禄,没有荣华富贵,但就是在这样一种随时都有可能献出生命的严酷环境下,仍然有无数共产党人冒着随时都可能被杀头的危险,毅然决然走上革命的道路。是什么支撑他们作出这样义无反顾的选择,是崇高的信仰和坚强的意志!信仰是什么,是融于灵魂的血脉基因,是心中坚守的精神高地,是执着笃行的内在动力。在这些无名烈士身上,我看到了信仰的力量,这是一群有信仰的共产党人,为了寻找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甘愿抛弃舒适的家业,甘愿抛头颅、洒热血,千锤百炼,百折不挠,前仆后继,经历无数的大风大浪和生死考验而岿然不动。我长久地站立在纪念墙前,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仿佛找到了心中未解的答案。

在毛泽东同志多次独坐沉思的读书石前,我在继续寻找答案。中国革命的道路充满了艰辛与曲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毛泽东同志却从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道路。在井冈山期间,他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井冈山茅坪八角楼如豆的小小青油灯下,先后写成《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两篇重要著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在斗争实践中总结出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这一在中国革命史和世界军事史都有着显赫地位的游击战争“十六字诀”,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在小井红军医院旧址那幢黑色的板房前,我在沉思。当年,红军师长张子清为了省下一点儿盐粒给其他战友治病,自己最后因感染死在医院,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天寒地冻,毛泽东却将新领的棉衣赠送给贫农,自己只穿两层单衣。在井冈山时期,红军的首长与士兵们一样打地铺,吃红米饭,喝南瓜汤,官兵一致,不搞任何特殊。黄洋界山峰的右边就是著名的挑粮小道。在这条小道上,留下了朱德的扁担动人的传说和很多让我们感动的故事。到了井冈山才知道,这些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不是传说,而是历史的真实。

前几年曾经看过一部名叫《第一军规》的电影,讲的是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初上井冈山的情景。到了井冈山才知道,毛泽东上山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定规矩抓纪律。在荆竹山雷打石上,他宣布了三项纪律:一、上门板。二、捆稻草。三、对老百姓要和气,要随时帮助他们。在遂川县城李家坪,他再次强调纪律,宣布了六项纪律。这也是后来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由来。在战争年代,纪律就是生命。没有革命的纪律就没有革命的军队,把一群“乌合之众”和蒋介石口中所谓的“流寇”脱胎换骨成一支革命的军队,需要铁的纪律。毛泽东的亲兄弟曾经因为属下违犯规定受到了严厉训斥。在长征途中,毛泽东的一个亲戚曾经因为实在饿得不行拿了群众的东西被枪毙。受惯了官府欺压的群众,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纪律严明的军队,出现了踊跃参加红军的动人场面,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井冈山到延安,共产党人一脉相承,永远保持革命者的朴素本色,用信仰和纪律打造出一支战无不胜的钢铁队伍。

行程万里,不忘初心!时光流逝,80多年过去了,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天空仍带给我们很多现实的思考。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未来。时代变了,但共产党人的信仰不能变、宗旨不能变、本色不能变。对照先烈,我们每个人是否还记得当初入党时的誓言与宗旨。在和平年代,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我们应该怎样去继承先烈的遗志,如何重塑信仰的力量,如何让共产党的旗帜不易帜、不变色,对于一个共产党员来讲,都是极大的考验,都需要我们深深地思考。

井冈山,我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