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视点

“小苏打‘饿’死癌细胞”刷爆朋友圈 你关心的都在这儿

晁明教授 资料图片

胡汛教授

《重大突破!癌细胞竟被中国医生用小苏打“饿”死了》,上周末,你的朋友圈是不是被这条新闻刷屏了?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收集了讨论热度最高的八大话题,再次对话长江学者、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胡汛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放射介入科教授晁明,希望为关注这项研究成果的朋友答疑解惑。

问题1

小苏打“饿”死癌细胞是不是等于喝苏打水可以抗癌、防癌?创新治疗方法TILA-TACE(靶向肿瘤内乳酸阴离子和氢离子的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中,小苏打通过何种方式进入体内?打针、吃药还是通过别的方式作用在肿瘤上?

晁明:喝碱性水有益于健康是公认的,但对于“苏打水的防癌作用”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准确的科学依据。

我们的研究中,采用的治疗方法是直接针对滋养肿瘤的血管,向瘤体注射碳酸氢钠(小苏打),改变肿瘤内部的pH值。用碳酸氢钠去除肿瘤内的氢离子,就可破坏乳酸根和氢离子的协同作用,从而快速有效地杀死处于葡萄糖饥饿或缺乏状态的肿瘤细胞。科学原理如何在人体得到实现需要反复验证。这是一个初步研究,但结果是真实的。

问题2

TILA-TACE目前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效果显著,对于其他癌症的适用性是否也在研究中?

晁明:目前的研究针对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但这个原理对大部分实体肿瘤有普遍意义。肿瘤生长在不同的位置,它的血供条件、能否栓塞都需要考虑。比如脑部肿瘤就不适合做cTACE(传统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术),栓塞会造成严重的并发症。虽然研究的初步结果让人鼓舞,但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一项研究有它的边际效应,不断推进才能实现在其他癌种的应用。

问题3

哪些病人可以接受TILA-TACE治疗?

晁明:我们的临床试验研究范围是中晚期原发性肝细胞肝癌。这个中晚期的定义,不是老百姓经常提到的以时间为分界的中晚期,而是有严格医学标准的:肿瘤大于3厘米的叫中期,肿瘤出现脉管侵犯的就是晚期。针对一些已经出现腹水、黄疸等症状的终末期患者,很遗憾,我们尚没有突破。

问题4

目前对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治疗效果是有效,还是治愈?

晁明:“有效”的意思是对这项治疗的反应的判断。反应到什么程度称为“有效”有不同的判断标准。比如RECIST标准是观察肿瘤的大小变化。我们在研究中用的是EASL标准,观察肿瘤的坏死率,坏死50%以上是“有效”。我们治疗肿瘤的客观反应率达100%,所以称之为“有效”。在我们的研究中,40例病人有效反应率达100%,这个数字是真实的。后来又做了上百例,当然也有无效的,但总有效率在90%以上。

40人的研究,样本量是不是太小,无法说明问题?

问题5

胡汛:临床研究有大样本研究、小样本研究,我们这次是一个小样本、单中心的研究。对于临床试验40人病例的质疑,我们想说的是这个研究是前沿研究,病例数量不可能很多。我们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们的研究有它的不成熟性,发表的论文结果是在符合严格规定的前提下入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还需要更多研究反复证明其准确性。

问题6

是否和化疗一样会产生比较大的副作用,比如脱发、呕吐等?

晁明:因为采取的是局部化疗,副作用很小,远远小于全身化疗。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极少采用全身化疗,因为疗效不好,同时病人不耐受。

研究还没有终止,目前正在随机对照研究用化疗药物和不用化疗药物的疗效差异,下一步希望降低化疗的副作用。

问题7

小苏打和cTACE,哪个是治疗的关键?谁是“主菜”?谁是“辣椒粉”?

胡汛:cTACE是20世纪7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至今40多年了,临床证明它有效,但它的“瓶颈”是疗效不够高,尤其是对中晚期肝癌。TILA-TACE从手术的分量上看,表面上加了一点儿“作料”,但具有深刻的肿瘤生物学背景,引入了新的肿瘤死亡机制,先解决了科学理论的问题,再转化到临床实践上。

若经过科学的反复验证后证实了TILA-TACE的疗效,才可能替代现行的cTACE,使更多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这才是研究的意义所在。

晁明:不少基础研究停留在实验室,难以转化到临床上,从理论到实践是一步艰难的跨越。改良是技术问题,创新是科学问题。TILA-TACE不是一种改良,而是一种创新。它用技术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用辣椒粉进行比喻是不恰当的。

问题8

预计成熟后的治疗费用是多少?

晁明:提高疗效减少了重复治疗的次数,总体的医疗费用一定会降低。比较大的肝癌肿瘤可能会需要很多轮次的cTACE,但TILA-TACE提高了治疗的有效性,可以减少治疗次数,从而减少总体治疗费用。小苏打是一种非常便宜的药物,并没有增加原来cTACE的费用。根据初步研究结果,用肿瘤残留率计算的相对治疗效果提高了80%。

国际医学界对此作何评价?《eLife》的国际学术地位怎样?

问题9

胡汛:《eLife》是一本较新的杂志,由美国的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德国的马普学会、英国的Wellcome Trust三家机构出资创立,主编是诺贝尔奖获得者Randy Schekman,20个资深编委有10个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审阅这篇论文的两位编辑都是国际著名学者。

晁明:科学其实就是一层纸的厚度,科学的道理是很简单的,但发现的过程很艰难。我们两个人在研究上的想法一致,认为肿瘤研究者需要坚持两个理念——一个是原创性的理论突破,另一个是对病人有好处。我们不追求速度,只是想探索科学的真理。出现一些自由的争论,这是正常的,对推动发展、去伪存真也是有利的。

胡汛: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代表了一个治疗肿瘤的新理念,有理论上的意义。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是检验这个思路最好的模型,我们突破了肝癌疗效差的“瓶颈”。这是一个进步,但离终极目标还很远,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乃至下一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

问题10

这个治疗,什么时候可以大规模推广?

晁明:今年6月,我和胡教授参加亚太心血管国际年会时已经介绍了这个方法;今年5月,在我们主办的一个创新高峰论坛上也介绍过。这其实就是推广。

其他医疗机构如果感兴趣,有能力,也可以开展这种治疗。

就我们的研究来说,后续还需要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至于什么时候才能成为一种成熟的、常规的治疗项目,结果是自然流淌出来的,我们不追求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