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电 樊锦诗祖籍杭州,在上海长大。她爱逛博物馆,参加高考后报了北京大学历史系。1963年,樊锦诗大学毕业。“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是那个时代青年的志向,樊锦诗也是如此。“敦煌石窟需要我,我就到敦煌工作。”25岁的她来到大漠戈壁中的莫高窟。
住土屋、喝咸水……“条件很苦,但我没想过离开。”樊锦诗说,打动她的是延续千年、魅力独特的莫高窟,更是坚守敦煌文物事业的众多前辈。
樊锦诗常言,人在时代中。她说:“改革开放带来开放头脑和国际视野,我们开始大踏步向前走。”
从1998年起,她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7年。她推动制定的《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让莫高窟有了专项法规这一“护身符”;她继承前辈的“爱才如命”,并以广泛的国际合作引进技术、培养人才;她倡导科学保护,探索数字化。如今,先进的保护技术不仅延缓了千年洞窟的衰老,而且让它以数字的方式“容颜永驻”……
2010年,莫高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后第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莫高窟的管理与旅游开放创新模式作为典型案例向世界推广,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半个多世纪,樊锦诗与莫高窟相依相守。她把全部情感凝结成对莫高窟的一个“爱”字:“和谈恋爱一样,既然爱它,就要想尽办法去爱!我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80岁了,还能为敦煌做事,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