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城事

市社会福利院成为“全国心理服务基层试点单位”

让心理服务伴随孤残儿童成长

在市社会福利院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师为一名护理员提供心理服务。

□ 记者 樊倩影 文/图

孤残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给他们营造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一直是市社会福利院的工作重点。

2017年2月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来,市社会福利院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心理疏导或干预,为孤残儿童营造了一个更加阳光、健康的成长环境。近日,市社会福利院被确定为“全国心理服务基层试点单位”。市社会福利院是如何开展心理服务工作的,工作中有何亮点?4月24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将心理服务引入孤残儿童养护

“轻轻地闭上眼,让身体慢慢地放松……”当日9时许,当记者走进位于市社会福利院二楼的心理咨询中心时,心理咨询师田亚平正在用放松疗法为一名护理员提供心理服务。约半个小时后,该护理员慢慢地睁开双眼,笑着说:“太舒服了!我感觉像沉睡了很久。”

田亚平是市阳光天使心理咨询中心的首席心理咨询师,也是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2017年2月,市社会福利院与市阳光天使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田亚平开始对市社会福利院的孤残儿童、护理人员、特教老师进行“阳光疏心”心理帮扶。

“我会根据情况提前做好心理服务方案,对有需要的孩子和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疏导或干预。”田亚平说,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是特殊群体,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或干预需要考虑很多因素。同时,在一线工作的护理员普遍有岗位无力感,很容易产生倦怠情绪。

因此,田亚平多渠道了解市社会福利院的孩子和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为后期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助孤残儿童走出低谷

今年19岁、下肢残疾的党小龙曾是市社会福利院的一名收养对象。其经历了被亲生父母遗弃和被养父母二次抛弃,内心充满自卑和不安。田亚平通过心理绘画技术,发现其存在自我否定、自我封闭的心理障碍和人际关系障碍。针对党小龙的情况,田亚平为他制订了心理干预方案,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重拾自信和方向感。

经过16次连续的心理干预,党小龙彻底改变了自我封闭、沉溺游戏的消极状态,进入市社会福利院附近一所中学学习,并在第一学期就取得了班级第九名的好成绩。

截至目前,田亚平负责的市社会福利院心理咨询中心,已经为该院孤残儿童和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服务近400个小时,使该院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效率得到较大提升。

重视孤残儿童全面发展

如何做好孤残儿童的心理疏导或干预工作,给他们营造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不仅身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市社会福利院院长侯丹介绍,考虑到孩子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才会拥有更好的人生,工作人员的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孩子的生活质量,2017年2月,市社会福利院设立心理咨询中心,购置生物反馈仪、智能互动仪等心理咨询器具,并聘请专业心理咨询师为孩子和工作人员提供心理服务。

“开展‘阳光疏心’心理帮扶工作,只是市社会福利院重视孤残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一个方面。”侯丹说,为了让孤残儿童得到更好的养护,近年来,市社会福利院引入春晖博爱项目,建立阳光学校,使孩子的权益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市社会福利院的心理服务工作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我们感到很高兴。”侯丹说,市社会福利院将以被确定为“全国心理服务基层试点单位”为契机,紧抓收养对象和工作人员的心理服务工作,使心理服务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带来良性效应,让孤残儿童在市社会福利院这个大家庭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