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毛迎) 这两天,魏都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的调解员马增杰成了“红人”。4月23日晚,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以《高手老马》为题,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专题报道。71岁的马增杰满头白发,退而不休,爱管“闲事”,热衷于调解工作,本报曾多次对他进行报道。2016年,他曾经被本报读者评选为“平民英雄”。马增杰编过一段顺口溜:“终日工作忙,感到可平常。为民做点儿事,心情可舒畅。为民解点儿忧,再忙也不忙。”对他来说,帮助别人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
发挥余热
“终日工作忙,感到可平常”
在市区人民路,有一间干净整洁的临街门面房,门口悬挂着“老马调解工作室”的牌子。这间工作室是魏都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专门为马增杰设置的。群众遇到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劳务纠纷、医患纠纷等,都可以向马增杰求助,马增杰会义务帮他们调解。
马增杰1968年参军,在部队获得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多次受到嘉奖。1985年,他转业回到许昌,在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干了20多年。退休后,他不愿意享清福,而是选择发挥余热,被聘为魏都区西关街道办事处的社会法官。魏都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成立后,又专门给马增杰开设了“老马调解工作室”。10多年里,马增杰先后调解了各类矛盾纠纷近2000起,为各地市单位推广经验46场次,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河南省优秀调解员、市金牌调解员、市道德模范等。
从参加工作那天起,马增杰眼里就没有了节假日。退休之后,他把全部精力投入调解工作中。“很多时候,调解员面对的都是一些家庭纠纷、生活琐事。这些小矛盾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化解,就会影响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虽然节假日也闲不住,但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马增杰说。
很多人都不理解,马增杰早就退休了,为啥还要不分节假日义务帮别人调解矛盾?马增杰说,他是个闲不住的人,能帮别人做一些事,让社会更和谐,何乐而不为呢?
乐于助人
“为民做点儿事,心情可舒畅”
马增杰的老家在禹州市文殊镇。他只上过6年“高小”,却把学雷锋、做好事当成了日常的行为准则。随着年龄的增长,马增杰逐渐形成了乐于助人的习惯。
1968年,马增杰参军来到河北省承德市。从农村到军营,生活环境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他乐于助人的思想。有一段时间,马增杰所在的连队进驻一个村子里。他了解到当地一个叫李忠的五保户生活很困难,行动也不方便,就想帮助他。“我年轻,有的是力气,帮穷苦人干点儿活儿不算啥。驻村不到一年时间,我经常抽空照顾李忠。”马增杰说,那时每天都要训练,他就在早上训练之前赶往李忠家劈柴、做饭。李忠身体残疾,他就把饭端到李忠面前,自己再回到连队吃饭、训练。中午和晚上,马增杰还会来到李忠家里,刷碗、做饭,天天如此。驻村的那段时间,马增杰自愿担当李忠的保姆,感动了十里八村。当地公社把他的事迹编成戏曲传唱,他因此被评为承德地区的“爱民模范”。
因为表现突出,入伍当年,马增杰便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师第一个入党的新兵。1969年国庆节前,连队抽取优秀战士作为国庆阅兵式的卫兵,他有幸见到了毛主席和周总理。
马增杰早年在部队当过教导员,后转业到企业工会工作,比较擅长做群众思想工作。退休后,在从事调解工作的过程中,他了解到个别群众生活困难,总是尽自己的能力帮助他们。
“年轻时,我就相信帮助别人能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更精彩。现在,我依然这么认为。群众的肯定,对我来说比立功受奖更荣耀。”马增杰说。
化解纠纷
“为民解点儿忧,再忙也不忙”
平息纠纷,化解矛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这种爱管“闲事”的热心人。马增杰义务帮人调解邻里纠纷、夫妻矛盾、劳务纠纷、医患纠纷等,受到了众人的好评。2016年4月5日,本报《诚信许昌·善孝莲城》栏目报道了马增杰的先进事迹。通过微信投票,马增杰当选为“月英雄”。
多年来,马增杰根据以往做群众思想工作的经验,充分发挥自己熟悉居民情况的优势,摸索总结出了“六点调解工作法”,即研究矛盾点、找准共同点、掌握平衡点、分析突破点、解决疑难点、协商统一点,并将工作经验总结成顺口溜,使其通俗易懂、方便好记。此次央视聚焦马增杰,并以《高手老马》为题对他进行报道,也是对他调解方式行之有效的一种肯定。
如今,马增杰每天还在为工作忙碌。有些家庭困难的群众遇到了麻烦事,找马增杰帮忙。他不但耐心开导,还自费购买礼物看望对方。马增杰为人热情、有耐心,做调解工作得心应手。作为一名老党员,马增杰为社会的和谐稳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马增杰说:“我虽然已经退休了,但始终是一名党员。共产党员为百姓办实事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我还是那句话,遇到困难来找我,不帮忙我良心上过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