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乡村振兴记者行

裸烧老手艺期待焕发新生

侯景炎正在晾晒砂锅坯。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嘉 摄

□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嘉 孙学涛

“手艺人,停不下,看着院子摆满坯子,心里才踏实。”6月14日14时许,天气炎热,在禹州市神垕镇槐树湾村三组一处院子里,67岁的裸烧陶艺老艺人侯景炎正和老伴儿,以及儿子、儿媳一起热火朝天地制作砂锅坯子。

侯景炎负责制作砂锅把手的坯子。他捧着一把和好的泥土,三搓两捏,一个砂锅把手的坯子便已成型。窑洞里十分阴凉,但侯景炎儿子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一个个砂锅坯子经过他处理,被摆成一排。

侯景炎少年时代便跟二叔学习烧砂锅。那时候,槐树湾村会这门手艺的人很多,这是村民在生产队挣工分的主要手段。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整个村会这门手艺的只剩下他和侯大举两家。

“屋里忙着的是俺大儿,今年40多岁了。俺小儿在外地当老师。大儿以前是海员。六七年前,我把他喊回来帮我烧砂锅。他要是不回来,这活儿就没人干了。”侯景炎说,他除了种地外,只会摆弄砂锅。孩子们都劝他,不要再干了,可他舍不得这门手艺。

侯景炎舍不得这门手艺,是有原因的。2016年,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驻槐树湾村第一书记王豪杰发现侯景炎、侯大举精通这门手艺后,立即向上级汇报。禹州钧官窑址博物馆馆长张金伟、时任副馆长米亚攀等人立即前来调研。最终,他们决定依托这门老手艺和旧民居,将槐树湾打造成一个国际裸烧陶艺村,通过文化艺术助推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

“现在,来这里研究陶瓷艺术的学者络绎不绝。”现在是槐树湾村党建指导员的王豪杰说,这种烧制砂锅的手艺在国内被称为“裸烧”,在日本被称为“乐烧”。专家考证,这门手艺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烧制砂锅有几十道工序,从选土到制坯、烧坯都有讲究。”侯景炎说,土要用南边山上的土,俗称“白杆子土”。这种土的特点是硬,烧制过程中不容易碎裂。模具做好,经过涂抹、修坯,最终才可成为完整的砂锅坯子。

王豪杰说:“烧窑时,侯景炎凭眼力和经验即可判断火候。这门技艺,让很多专家、学者赞叹不已。”

侯景炎介绍,将砂锅一层一层地摆进他精心垒好的窑里。摆一层,放一层燃料。经过大约半个小时的烧制,砂锅即可出炉。出炉之后,砂锅还要放进旁边的地窑里捂。地窑酷似农村常见的红薯窖,里面铺有树叶、秸秆等。他会用工具把烧得通红的砂锅从窑里取出,并迅速放进地窑,封住地窑口捂3个小时,砂锅即烧制完成。

“砂锅做起来费时费力。一家人忙活一年,最多卖一两万个,一个赚几元钱。加上原来的工艺需要燃煤,不符合环保要求。因此,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愿学这门手艺。”侯景炎说,他正与前来创作的专家、学者合作,尝试烧制壶、碗、盆、罐等新器型。同时,他在寻求新的烧制工艺,避免污染环境。

“我希望儿子耐住性子,把这门手艺传下去。我打心眼儿里不想让这门老手艺失传呀!”侯景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