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专版

蜂业博物馆,落户长葛“淘宝村”

□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力华 田建军 肖涛

6月21日,李满长(中)介绍,峰业博物馆部分展区已建设完毕。记者 田建军 摄

古今中外,各类博物馆五花八门。可是,你听说过以蜜蜂为主角的博物馆吗?目前,中国·河南长兴峰业博物馆正在长葛市佛耳湖镇岗李村紧锣密鼓修建,年内就可望揭开神秘的面纱。

“这个博物馆,将是全国展区最大的蜂业博物馆。现在部分展区已经完工,剩余部分正在加紧建设。过几个月全部完工后,这里就能接待喜欢蜜蜂、蜂蜜、蜂产品、蜂文化的各地游客。”6月21日中午,主持修建这座博物馆的河南省长兴蜂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满长说。

岗李村位于长葛市东北角,和新郑市交界。村民们历来有养蜜蜂,加工、出售蜂蜜、蜂蜡、巢础的传统。传说,村里的蜂蜡由于质量好,在清朝时一度是贡品。

“旧社会,俺村的老少爷们就靠出去卖蜂蜜、蜂蜡、巢础为生。改革开放前,卖巢础一直是村里的主要副业。我中学毕业后不久,就开始跟着叔叔挑着扁担出去卖巢础。”6月21日上午,56岁的李满长回忆说。

李满长介绍,巢础是蜜蜂巢房的“房基”。村里人用祖传手艺,先用旧巢础和蜂蜡加工成新巢础,然后去全国各地找养蜂人,用新巢础换回老巢础,在物物交换中赚个差价。

卖巢础是力气活儿。那时候,他得先用扁担挑着几十公斤重的巢础到十多公里外的官亭火车站,然后坐火车到外地,专门钻深山老林去找养蜂人。

“一年四季跟着蜂群跑。我记得第一次是去山西省运城市。到了之后,我和叔叔天天挑着几十公斤重的扁担翻山越岭,在大山里四处寻找养蜂人,路上吃的是百家饭,喝的是山泉水,住的是一晚上几毛钱的干店。后来,我还去过四川、甘肃、云南等地,总之哪儿花开了就往哪儿跑。南方的花期长,我经常一去就是几个月。我出去最长的一次是到四川,头年腊月去,次年3月才回来,连春节都没回来。”李满长说。

1983年4月,李满长抓住时机,在村中4间破旧的牲口屋里创办了全镇第一家蜂产品加工厂——春秋巢础厂。

1986年,他将春秋巢础厂改制为河南省长兴蜂业有限公司,注册资金达200万元。随后,公司以十年为一个台阶迅猛发展。

第一个十年,公司是家庭作坊式作业,将收购来的蜂产品原料简单加工成蜂蜡等产品。第二个十年,公司抓住了国家开放民营企业直接出口权的政策,于1998年在全省同行业中第一个拿到了蜂产品直接出口权,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第三个十年,公司紧盯国际市场,把单一的蜂蜡产品扩展成包括蜂胶、花粉、王浆等四大系列的40多个品种。

如今,河南省长兴蜂业有限公司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拥有员工300多人,是一家集收购、加工、销售、科研于一体的大型外向型出口企业,产品远销德国、日本、美国、墨西哥等20多个国家,成为全球蜂产品行业名符其实的“大哥大”。

在李满长等人的带领下,近年来,岗李村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通过电子商务与全球各地做生意,把当地的蜂蜜、蜂蜡等传统产品和摇蜜机、巢础等蜂机具向世界各地出售。

现在,岗李村已经是闻名全省,甚至全国的阿里巴巴“淘宝村”。岗李村人把生意做到了全球30多个国家、地区。

多年来,在李满长等岗李村人看来,蜜蜂迎着朝霞出,披着余晖归,餐风饮露,采花酿蜜,既以苦为乐、乐于奉献,又与花为伴,与花为善,甘作月下之老,使花开满树、青果满枝。蜜蜂代表着一种可贵的精神、文化。

今年5月20日,出于长期对蜜蜂、蜂文化的深厚感情,加之岗李村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蜂产品和蜂机具生产经营村,李满长决定接受有关部门的建议,投巨资在公司内修建中国·河南长兴峰业博物馆。

该博物馆将以标本、图片、模型和实物等多种展品,并辅以图片、图表、景观模型、专题片等多种手段,全面展示蜜蜂的起源和演化、蜜蜂与文化艺术、蜂产品保健和蜂疗、世界养蜂业概况等。

该博物馆还特别着眼于建设中小学生生物学教学的课外活动场所和爱科学、学科学园地,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满足他们探求知识的渴望,并以蜜蜂的精神对他们进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