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城事

高温持续四天,最高气温达三十八摄氏度

“大暑”遇“伏”天很热

7月23日,外卖送餐员杨沛潮汗流浃背地来到市区学府街某饭馆取餐。记者 肖涛 摄

本报讯 (记者 肖涛 通讯员 尹彬) 7月下旬以来,我市出现了多日35℃以上的高温天气。尤其是7月23日,“大暑”遇上“中伏”,全市多地最高气温超过37℃。最近高温天气的成因是什么?高温还将持续多久?围绕这些问题,记者请市气象台专家深度解析。

【解析】 这段时间是一年内气温最高的时段

7月23日,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大暑”正式登场。“大暑”遇到“中伏”,这段时间是一年内气温最高的时段。从天气预报看,受副热带高压西伸加强影响,从7月23日至7月26日,我市大部分地区将连续4天出现35℃以上的高温闷热天气,午后多对流天气。其中,7月24日,虽然我市大部分地区有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但最高气温将攀升到38℃;7月25日,多云间阴天,最高气温预计为36℃;7月26日,伴随着分散性阵雨和雷阵雨,最高气温将重返38℃。

“这次高温过程覆盖范围非常大,华北中南部、东北地区南部、黄淮及其以南大部地区都会出现高温。其中,南方高温是从7月16日开始的,北方高温是从7月20日开始的,黄淮、华北东部、辽宁西部先后出现了高温天气。比如,北京7月21日出现了39℃的高温,突破该站历史同期气温记录极值。”市气象台高级工程师王东平介绍。

连续4天的高温天气,估计有不少市民想到了“难挨”俩字。不过,翻翻往年同期的高温纪录,此次高温过程其实是“小菜一碟”。2018年7月14日至7月26日,我市连续13天气温超过35℃,最高气温达到38.7℃。这是我市有气象记录以来,高温天气持续最长的一个过程。而全市7月份气温记录极值则出现在1966年7月19日的鄢陵,最高气温达44℃,同日市区最高气温达到41.9℃。

高温的“天敌”是降雨。7月27日、28日,我市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并伴有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气温会有所下降,最高气温将低于35℃。

【体验】 在热浪中奔波,一天要喝5升水

持续高温,在家点外卖成为很多市民的选择。7月23日中午,记者跟随外卖送餐员杨沛潮,体验他在高温下的辛勤工作。

当日12时许,记者在市区学府街附近一家饭馆门口,看到几名身穿黄色短袖的外卖送餐员正在等待送餐。此时,热浪滚滚,地面发烫,行人穿着清凉的夏装行走在阴凉处。而外卖送餐员取到餐后立马骑车冲进刺眼的太阳底下,匆忙的身影很快消失不见。

“你好,你叫的外卖到了。”敲开东城区三里桥小区一住户的门,21岁的杨沛潮递上热干面,笑着和用户打招呼。他的工作服被汗水湿透,沾在了身上。送完餐,他迅速从兜里掏出手机,一边跑下楼,一边接下另一个订单。

杨沛潮虽然做外卖送餐员不到一年,但对东城区的小区基本上很清楚。从“养心馄饨”店取餐后,杨沛潮轻轻地将外卖放进送餐专配箱里。“如果是汤水,必须保证不洒,骑车要稳,轻拿轻放,不然客户不满意进行投诉就不好了。”杨沛潮介绍。

因为出汗多,补充水分是防暑的必要措施之一。“1.5升的大杯子,白天差不多得喝三四杯。不过,也不敢多喝,中午那会儿太忙了,要是喝水太多还得找卫生间,耽误时间。”杨沛潮告诉记者,夏天最热和冬天最冷的时候,是他们最忙的时候。其从7时许上岗,到21时下班,一天接六七十单,得跑大约170公里。中午的高峰期忙完之后,他才能吃午饭,而那时往往已经是15时以后了。

杨沛潮说,虽然送外卖比较辛苦、比较累,但没觉得不开心。几天前下大雨,有个用户发了一条短信让他很感动。“下雨了,我已确认收到餐,送餐时不用太赶时间,安全第一。”杨沛潮说,看到这条短信,他回复“感谢”。

“累点儿没啥!用户笑着说‘谢谢’,听着心里可舒服!”杨沛潮说。

【建议】 “桑拿天”应科学用空调

许昌市中医院养生堂专家徐征华表示,牢记“防中暑”“科学用空调”等几个关键词,可以有效地应对“桑拿天”。

“防中暑要注意补充水分。”徐征华建议,高温下作业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饮用含盐饮料,劳逸结合,补充水分和营养。一旦发现周围有人中暑,应立即将病人移到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让病人仰卧,解开衣扣,脱去或松开衣服。如其衣服被汗水湿透,应更换衣服,开电扇或开空调,以尽快散热。

“桑拿天”里,要科学使用空调。长时间开着空调的室内,空气与外界相对隔绝,室内氧气含量低,空气质量较差。吹冷风使人体毛孔收缩,不能正常排汗,一旦人体所处环境温度发生变化,会引起内分泌紊乱。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发热、盗汗等。这些症状属于“空调病”,但往往被误认为是感冒。

徐征华建议,市民不可贪凉,不要将空调温度调太低,最好调到26℃左右。同时,不要在空调环境中待的时间过长,最好能够定时打开窗户透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