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城事

夏日蝉鸣阵阵,勾起童年记忆

心有闲趣自然凉

一只蝉在东城区空港新城小区内的树枝上憩息。

□ 记者 牛志勇 文/图

炎炎夏日,莲城林间一种昆虫正吱吱而鸣,“老许昌”称其为“蚂叽妞”(若虫为“爬蚱”)。循声望去,人们往往能看到学名为蝉的它,趴在树枝上鼓起肚子“高歌”。尽管蝉对树木有一定的危害性,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嘹亮的蝉鸣也反衬出许昌生态环境优良。

“我感觉今年的蝉比去年多,每天一大早就听到它们叫个不停!”7月22日,在东城区东苑路,市民吴云鹤说。“前几天下雨,东边杨树林内好多人拿着手电筒在摸‘爬蚱’,又勾起我记忆中的童年趣事。”吴云鹤告诉记者,小时候在老家农村,夏天傍晚一场雨后,村头的杨树林、桐树林、榆树林、河沟旁都有很多人拿着手电筒、小铲子或者竹竿摸“爬蚱”,一棵树一棵树地认真找寻。

“那时候几分钱一只,卖的钱我们会买老冰棍,吃一口感觉美滋滋的。”吴云鹤回忆说,白天他们会用自制的面筋粘“蚂叽妞”。

当日上午,在东城区空港新城小区、清潩河游园、天宝河游园、饮马河游园及中央公园等地,记者看到柳树、红叶石楠、樱花树、木瓜树、青桐等的树枝上趴着三三两两的蝉,有的距离地面只有一米多高。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许昌,人们通常能够见到两种蝉,均分公母,会叫的为公。其中,大点儿的身体呈黑色,为蚱蝉;小点儿的身体呈灰褐色,为蟪蛄,有的“老许昌”称这种小蝉为“牛蠓唧”。许昌学院中原农耕博物馆研究员韩晓民曾这样描述捉蝉的方法:“在长竹竿顶端接一节细竹梢,竹梢上系一根马尾毛,把马尾毛挽成活扣。小心地举起竹竿,把活扣套在蝉的头上。别看蝉的眼睛长在外面,其实一点儿也不济事。直到被活扣套住了它们才发觉不妙,于是展翅就飞,这一飞,刚好把活扣拉紧。蝉叫着、挣扎着,柔软的竹梢跟着摇摆……”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许昌获得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殊荣,绿化覆盖率达到40.6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34平方米,大量的树木为蝉提供了栖息空间。“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一座城市的蝉多了说明生态环境好了。”许昌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站长李俊中说,“但蝉有一定的危害性。它们主要利用刺吸式口器刺吸植物汁液,还会在植物的嫩枝上产卵,使枝梢枯死,一定程度上影响树木生长。枝条脱落后落在地上,卵进入土壤中慢慢就长成‘爬蚱’。不过相比天牛等林业害虫,蝉的危害要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