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酱油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如何买到好酱油?

酿造酱油有营养 配制酱油味道佳

王阿敏用滴定法检测样品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

酱油是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可是市民面对市场上品牌众多、品种丰富的酱油,总是感觉难以选择。酱油的颜色过重,是不是加了东西?生抽味道那么鲜,是不是加了味精?

7月23日,针对大家的种种疑问,记者走进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检中心,请专业人士通过实验为大家答疑解惑。

□ 记者 王志鹏 文/图

【实验人员】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质检中心食品室助理工程师王阿敏

【实验器材】 酸度计、电热干燥箱

【实验一】 氨基酸态氮检测

氨基酸态氮含量过低 不能称为酱油

酱油的鲜味从何而来?氨基酸态氮。氨基酸态氮的含量达到国家标准,酱油的鲜味才能体现出来。如果氨基酸态氮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那么这种酱油不是酱油。

“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是在实验室内判断酱油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标准。”王阿敏介绍,氨基酸态氮含量就是以氨基酸形式存在的氮元素含量。通过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可以判断产品的发酵程度。

如果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远低于国家标准,那么这种酱油可能根本未经过发酵,所以不是酱油。市场监管部门在2018年对市场上的酱油进行抽检,发现个别样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只有0.01g/100ml。国家标准对于酱油氨基酸态氮含量的规定是0.4g/100ml至1.3g/100ml。

王阿敏拿出3款大家在市场上经常见到的酱油。她先称取5克1号酱油样品,倒入容量为50毫升的烧杯,用水多次冲洗并倒入容量瓶。混匀后,她吸取20毫升溶液,转移到容量为200毫升的烧杯中,加入60毫升水。她将烧杯放到磁力搅拌器上搅拌,然后将酸度计的探头插入溶液,用配制好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滴定。她根据实验要求记录多次滴定的数据,最后用公式算出结果。经检测,1号酱油样品的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65g/100ml。之后,王阿敏分别对2号酱油样品和3号酱油样品进行了检测,得到的数据为0.56g/100ml和0.74g/100ml。

从实验结果看,3个酱油样品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均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国家标准对不同等级酱油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有明确的要求。”王阿敏介绍,目前,市场上的酱油根据发酵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另一种是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两种酱油都分为三级、二级、一级和特级4个等级。不同等级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要求分别是:三级大于等于0.4g/100ml,二级大于等于0.55g/100ml,一级大于等于0.7g/100ml,特级大于等于0.8g/100ml。不同等级低压固态发酵酱油中氨基酸态氮含量的要求分别是:三级大于等于0.4g/100ml,二级大于等于0.6g/100ml,一级大于等于0.7g/100ml,特级大于等于0.8g/100ml。

市民在购买酱油时,可以在标签上查看酱油等级和氨基酸态氮的含量,对照以上标准就可初步判断其质量好坏。

【实验二】 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检测

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

直接影响味道

我们使用酱油主要是为了上色和提味。生抽或凉调酱油上色作用一般,但可以增加菜肴的味道。在酱油中,除了氨基酸态氮之外,直接影响酱油味道的就是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王阿敏介绍,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就是酱油中除水、食用盐、不溶性物质外的物质,主要包括蛋白质、氨基酸、肽、糖类、有机酸等。

王阿敏拿出3个酱油样品,先将样品充分摇匀,然后用干滤纸将它们滤入干燥的锥形瓶备用。她用移液器吸取10毫升过滤后的试液,转移至容量为100毫升的烧杯,加水稀释至刻度后摇匀;吸取5毫升稀释后的溶液置于已烘干且恒重的称量瓶;将称量瓶放入103摄氏度的电热干燥箱,烘干4小时后称重;冷却至室温后放入电热干燥箱进行烘干,直至两次重量差小于1毫克,即为恒重;将相应的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算出样品的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

国家标准对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含量进行了限定。高盐稀态发酵酱油中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三级大于等于8g/100ml,二级大于等于10g/100ml,一级大于等于13g/100ml,特级大于等于15g/100ml。低盐固态发酵酱油:三级大于等于10g/100ml,二级大于等于15g/100ml,一级大于等于18g/100ml,特级大于等于20g/100ml。

【实验三】 感官特性检测

酱油并非颜色越深越好

在前面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了高盐稀态发酵酱油和低盐固态发酵酱油。这两种酱油都属于酿造酱油。两者的差别是,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原料主要为大豆和小麦,且发酵时间比较长,一般需要6个月左右。低盐固态发酵酱油的原料主要为大豆和麸皮,发酵时间为15天左右。从原料、发酵技术、发酵时间等因素考虑,高盐稀态发酵酱油的味道更好。但是,由于成本等因素,很多厂家采取低盐固态发酵法。

国家标准根据制作方法将酱油分为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酿造酱油通过高盐稀态发酵或低盐固态发酵工艺制作而成。配制酱油则是以酿造酱油为原料,添加多种调味剂调配出来的。

“酿造酱油和配制酱油的关系,就像酸奶和乳酸菌饮料。”王阿敏说,从营养和安全性上来说,酿造酱油更可靠;从味道上来说,配制酱油更好。

国家标准对酱油的色泽、香气和滋味有明确要求。王阿敏将一个酱油样品倒入烧杯,说这个样品为高盐稀态特级酱油,其颜色应为红褐色或浅红褐色,色泽鲜艳;有浓郁的酱香味和酯香味;鲜、咸、甜适口,味道醇厚。

王阿敏提醒,酱油的颜色并非越深越好,好酱油一般为红褐色或浅红褐色。如果酱油颜色发黑、发污,那么要注意。此外,好酱油都有比较明显的酱香味,且没有异味儿;口感方面,过咸、过鲜的酱油可能食用盐添加量超标或者添加了较多鲜味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