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毛迎 牛志勇
“过去我们村是‘南北街几道道弯,有的窄来有的宽;几条沟沟东西穿,房屋盖在沟两边’。现在我们村是‘房子规划都五间,坐北朝南好光线;宅院长宽都一样,和谐平等新风尚;纵观十二条南北街,道路宽阔又平坦;横看七条东西路,路旁果树成双行’……”7月16日,记者站在建安区椹涧乡前宋村干净平整的大街上,68岁的村民宋文正指着排列整齐的房屋和硕果累累的果树满脸自豪地说了几个顺口溜。
前宋村位于建安区椹涧乡北部,处于建安区、襄城县、禹州市交界处,位置比较偏僻。20世纪80年代初,前宋村居住环境很差。住得好,是该村村民最朴素的愿望。1984年,前宋村党支部书记宋子贤到天津大邱庄考察回来后,带领村“两委”班子拟定了前宋村村庄规划。
为了让村民更加清楚地知道村庄规划,宋子贤积极联系房屋规划部门,设计长远规划图,张贴至村内公示栏,让全村人心中有数。时至今日,前宋村“一编三定”工作室依然张贴着发黄的《前宋村八四年村庄规划图》。“我们村的规划建设,就是严格按照这张图纸进行的。”宋子贤说。
前宋村按照规划建设,需要拆除852所老房屋,搬迁96座坟墓。为此,在宋子贤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村庄规划组,宋文正任组长。“没有经验没有钱,土法上马多作难;三角板板量角器,皮尺线绳是工具;小旗标杆墙头插,寒冬腊月房上趴……”提起前宋村按照规划建设的过程,宋文正连连感叹。但在村干部和村庄规划组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前宋村一点点变了模样。
经过规划建设,前宋村“井”字形的街道、方格形的居住模式让人耳目一新。“我们村最大的特点就是体现了平等、和谐。虽然每家每户经济条件不同,但宅院的长和宽是一样的。”宋文正说。
村庄规划成效显著,为了让村民居住环境更上一层楼,前宋村先后修了三次路。对于前宋村的道路变迁,宋文正记忆犹新。他说:“村里最早是土路,‘雨来洪水冲,水过淤泥生;举步上路难,胶鞋陷泥中’。后来,我们村修了砂礓路,村民雨天出门不再是两脚泥了。进入21世纪,沥青路取代了砂礓路。近几年,我们村又铺了水泥路。路旁有下水道,还栽上梨、柿子、核桃……村子就像一个大果园。环境好了,村民住得舒心,个人素质也提高了。眼下村里的果树都结满了果实,人们一伸手就能摘到,却没人去摘。大家已经形成共识,良好的环境需要大家一起保护。”
就像宋文正说的那样,记者在前宋村的大街小巷转了转,发现梨、核桃等果实压弯了树枝,一些果实离地面不足1米,连小孩儿都触手可及,可果实安然悬挂于枝头。道路两旁硕果累累的景象成了前宋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前宋村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宋文正深有感触。他用这样一个顺口溜描述前宋人的幸福生活:“村里村外变化大,轿车开进农户家;家家门前是好路,人人出行不踏泥;村外还有环村路,村民休闲好散步;村庄东头是学堂,年年村里出栋梁;村庄西头幼儿园,孩子笑声飘云天;道德讲堂在村部,孝道广场多宽敞;前宋越变越靓丽,小康路上谱新曲……”
“安定路”“惠民路”“和谐街”……漫步在前宋村的道路上,蓝色的路牌不时映入眼帘。前宋村的道路名称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寓意,也寄托着前宋人对和谐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