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郝晋) 10月12日,记者从市文明办了解到,由中央文明办主办、中国文明网承办的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10月份点赞评议正式开始。经广大群众推荐产生的“中国好人榜”10月份候选人的事迹通过中国文明网集中宣传展示,接受广大网友评议。魏都区30年悉心呵护6位公婆的刘英成为孝老爱亲类18号“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大家可通过“文明中国”手机客户端为身边好人点赞。
“中国好人榜”候选人事迹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5个类别通过中国文明网集中宣传展示。广大读者可登录中国文明网浏览人物事迹,为当月孝老爱亲类18号“中国好人榜”候选人刘英点赞。具体方法是,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文明网”,点击“活动”菜单,选择“中国好人榜”,按照“类别”或“省份”进行选择、点赞。每个微信号只能为每名候选人投票一次。
1960年1月出生的刘英,是魏都区五一路街道办事处光明社区居民,退休前任市文化街小学校医。她有一个特殊的家庭:丈夫李云志是由养父养母带大的,其生父生母在离婚后又各自成家。所以,除了赡养自己的父母外,刘英还要赡养3对公公婆婆。这个大家庭里有8个兄弟姐妹、7个妯娌。
1984年,刘英与李云志结婚。结婚两年后,刘英才逐渐了解了丈夫的身世。让李云志没想到的是,刘英主动提出要跟其亲生父母认亲,承担照顾老人的责任。刘英像丈夫那样,称丈夫的养父为“爸”,称他生父为“叔”,称他生母为“婶”。刘英的公公婆婆去世后,他们对生父、继母的称呼由“叔”“婶”改为“爸”“妈”。
李云志的生母再婚后膝下有4个孩子。刘英主动提出照顾夫妇俩时,被老人婉言谢绝:“云志5岁的时候被过继给了李家,两家再牵扯怕引起矛盾。”刘英多次提出请求,老人歉疚地对她说:“云志从小没跟着我。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不愿给你们添麻烦。”刘英含着眼泪说:“您是云志的亲妈,也是我的亲婆婆,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赡养您。再说,我和云志都是学医的,懂得医学和护理知识,照顾你们更方便。”老人听了她的话,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无论是亲公婆、养公婆还是继公婆,刘英都同样看待。逢年过节以及每位老人过生日,她都记在心里,买衣服、送蛋糕、给零花钱,召集异姓的兄妹、妯娌陪老人吃团圆饭。她以长媳的身份忙前忙后,从无怨言。在她的影响下,8个兄弟姐妹情同手足,7个妯娌亲如姐妹,互相关心照顾,比着孝敬长辈。家庭氛围变得越来越融洽。
30年来,刘英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在照顾3对公婆身上,很少有时间回娘家。年逾古稀的父母理解她,对她说:“不要怕苦、怕累,你要当个好儿媳。”养公公88岁瘫痪在床那年,她每天喂药喂饭、倒屎倒尿,下班回家就给老人按摩、擦洗身体,直至老人90岁安详离世。刘英刚料理完养公公的后事,原本腿有残疾的养婆婆患上心脏病、阿尔茨海默病,大小便不能自理。刘英不厌其烦地给她清洗。有时遇到婆婆便秘,她就用手一点儿一点儿地往外抠。俗话说:“床前没有百日孝。”可刘英在床前伺候养婆婆整整17年。在养婆婆生命的最后10天里,由于静脉点滴已输不进去,刘英只好把营养液吸进针管,滴入养婆婆口中。她的养婆婆98岁才离开人世。现在,两个80多岁的婆婆,她在一如既往地侍奉着。
奉先思孝,处下思恭。在孝老爱亲的路上,刘英深深地体会到:尊老爱幼、互敬互爱是和睦家庭的基础,是幸福家庭的源泉。2016年,刘英家庭被全国妇联评为国家级“五好家庭”,同年被中央文明办授予首届“全国文明家庭”荣誉称号。刘英的事迹先后被本报以及中央电视台、《河南日报》等媒体重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