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近18年坚持剪报,见证老人读报情结

路应周:留下有温度的记忆

路应周(左)在和同事分享剪报中的故事。

记者 牛志勇 文/图

对于78岁的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教务长路应周来说,来到办公室,打开报纸静静地阅读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也是一种幸福。路应周对《许昌日报》《许昌晨报》有着特殊的感情。从2002年至今,他坚持剪报,已积累厚厚的12本。这些自制剪报不仅见证了老人的读报情结,而且从某个角度见证了许昌的发展。

坚持剪报近18年,积累12本

“这是我10多年来积累的12本剪报,有10多斤重。”11月15日,在许昌市老干部大学,78岁的路应周指着放在桌子上的剪报本说。记者看到,这些剪报本是用素描本做成的,里面粘贴有《许昌日报》《许昌晨报》的文章、图片。

为何要做这样的剪报?这事儿要从2002年说起。“2002年,我担任许昌市老干部大学教务长并分管宣传工作。”路应周说,为了搞好宣传,当年,市委宣传部组织许昌相关媒体的记者召开了一次座谈会。正是在这次座谈会上,路应周与许昌的一些记者成了朋友。许昌市老干部大学发生的新鲜事、学员做的好事等陆续出现在报纸上。

“于是,我想用剪报的形式,将这些见报的稿件剪下来并保存好。”路应周说,“从2002年至今,我已经坚持近18年了。”

剪报内容见证许昌发展

2002年,《许昌日报·社会晨刊》创刊。它是2004年3月1日创刊的《许昌晨报》的前身。多年来,《许昌晨报》一直伴随着路应周。从“体现新闻的力量”到“做市民有用的新闻”,变化的不仅是一句口号,而且是一张报纸的面孔和温度。“以前,晨报的很多版是黑白版,现在很多版是彩色版。”路应周说,当年《许昌晨报》创刊时,他提了“贴近贴近再贴近”的建议。

“2002年,许昌开展创卫工作。这是我们在清潩河边捡拾垃圾;这是‘非典’过后,人们在公园里晨练;这是学员参与全市创建文明城市活动……”路应周翻开剪报本,指着一篇篇稿件说,从2002年至2018年年底,他粘贴入册的新闻稿件有1755件。这些稿件有的见证了城市的发展,有的见证了学员的成长,很有意义。

剪报成珍贵资料,传递正能量

多年来,《许昌晨报》报道了许昌市老干部大学大批才艺达人及大量好人好事,如善于作画的李桂英、爱好摄影的杜天杰、剪纸高手李保华、“一元大娘”张淑英、助人为乐的李乾建等。这些粘贴在剪报本里的故事,传递了正能量。

“12本剪报见证了许昌市老干部大学10多年来外宣工作的开展情况。上级领导来检查工作或外单位来学习经验,这些剪报作为珍贵的资料,是他们的必看之物。”路应周说,对于宣传工作,他也总结了一些规律:紧跟形势,组织活动;利用优势,发掘资源;发现典型,做好引导;追踪报道,扩大宣传。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路应周依然每天坚持读报。这不仅是他的一种习惯,而且是对报纸的信赖。路应周说,他会继续这样做,保留更多精彩的许昌故事,留下有温度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