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鄢陵县大马镇赵拐村成立专业合作社,在种植花木的基础上引进东北参苗

瞄准“林下经济”,人参种植助力脱贫攻坚

陈培云向记者展示大棚内种植的参苗。 记者 毛迎 摄

记者 毛迎 陈晨

“冬天是人参的休眠期,到明年春天这些人参就发芽了。盆栽人参如果长势好,当年就可以作为盆景销售。”12月11日,在鄢陵县大马镇赵拐村的产业扶贫基地内,该村党支部书记陈培云指着一大片人参满怀信心地说。

鄢陵是花木之乡,人参是一种传统中药材,赵拐村为何独辟蹊径,在花木之乡种起了药材?原来,该村瞄上了鄢陵丰富的花木资源,准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产业扶贫基地内,

2万多棵人参“蓄势待发”

12月11日,在赵拐村产业扶贫基地一个占地2100平方米的大棚内,目之所及,是一垄垄的黄土和一排排装满土的花盆。

“人参在哪里?”记者不禁问道。

陈培云浅浅一笑,在一排花盆前蹲下,用手扒开花盆中表层的土,一根黄澄澄、根须完整的人参呈现在记者面前。“这些人参是今年10月份种下的,现在正处于休眠期,在地表很难发现。”陈培云一边解释,一边轻轻地把人参又埋进了土里。她说,这个大棚里一共种植了2万多棵人参,种苗用的是两年或三年参龄的人参,等到明年春天人参发了芽,盆栽人参可以作为盆景在花卉市场销售。根据生长情况,地上密植的人参可以移栽进盆中制作盆景,或者任由其生长为规格、档次较高的人参,进入药材市场。

“鄢陵各种花木都不缺,人参却是‘稀罕物’。”陈培云说。

结合花木产业优势,

发展“林下经济”

“赵拐村的人参种植项目是在大马镇党委、镇政府引导下,经过深入考察、多方论证引进的新项目。”大马镇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主任科员康向锋说,鄢陵是著名的花木之乡,大马镇是花木名镇,利用花木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无疑是一个帮助群众增收的新渠道。

为了发展人参种植项目,赵拐村专门成立了参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吸纳34名贫困户以“个贷社用”的方式入股。“这是金融扶贫的一种方式,贫困户每年可按照贷款额度的5%享受分红。”康向锋说。

对于人参种植项目的前景,陈培云充满了信心。她说,东北林业资源丰富,是人参的主产地。此次赵拐村尝试种植人参,从东北引进了参苗,对方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我们一方面是想借助鄢陵花木之乡的名气,推出人参盆景这一新的盆栽品种,通过花木销售平台及渠道进行销售;另一方面是想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人参如果能在鄢陵的林间空地中广泛栽培,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陈培云说。

“公司+合作社+农户”,

助力脱贫攻坚

赵拐村位于大马镇东南部6公里处,有165户693口人、1361亩耕地。2014年,陈培云当选为赵拐村党支部书记,怎样带领村民致富成了徘徊在她脑海中的首要问题。

“成立合作社,大伙儿一起干!”陈培云的意见得到了村民的支持。2015年11月5日,陈培云和4个村民成立了鄢陵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鸿泽合作社)。

鸿泽合作社和五彩大地景区合作,建成了鸿泽现代化日光温室基地。“你们要是在夏天或者秋天来,就能欣赏到我们种的三色堇、牵牛花、康乃馨、芹叶牡丹、海棠……”说起赵拐村种植的花草,陈培云如数家珍。如今,鸿泽合作社每年产出鲜花5000万株,可实现增收100余万元。

鸿泽合作社成立之初,政府为其提供了100万元扶持资金。赵拐村党支部和鸿泽合作社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精准扶贫模式,坚持以产业促增收,为贫困户提供一系列服务,助力贫困群众早日脱贫。

成立专业合作社,在种植花卉苗木的基础上引进人参种植项目,赵拐村产业扶贫亮点频现,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