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铮 代玺
核心提示
傍晚,家住市区西关社区的杨老太出门散步时,感觉周围环境不一样了:密布“牛皮癣”的楼道被刷成了白墙,门前的“波浪路”变成了柏油路,巷子里的路灯更亮了……
杨老太的切身感受,在许昌众多居民中颇具代表性。一点点可喜的环境变化,一张张满意的笑脸,表明创文成果真正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
12月10日,记者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见证不同岗位上的人们为文明城市创建所作出的努力。我们身边有许多这样默默奉献的人,大家会聚在一起,形成了一道文明风景线,凝聚成一种文明精神。
【真心】 默默奉献,让创文成果全民共享
清理占道经营、店外经营、露天烧烤……自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开展以来,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的队员们长期奋战在一线,身体力行地为创文工作添砖加瓦。
12月10日,记者在市区文化路上见到了市城市管理执法支队市容三大队大队长朱国磊,他正和队员们规劝在店外经营的店主。“早上6点出门,晚上10点多回家,最晚能忙到次日凌晨。”近来,朱国磊和队员们都是这样工作的。
万丰路一直是城市管理的难点,曾多次出现反弹现象,沿街商铺的店主经常和执法人员打“游击战”。
“他们基本掌握了我们的巡查时间,我们一来就把商品收到屋里,我们刚走就又摆了出来。”朱国磊说,为了彻底解决店外违规经营问题,队员们长期在此处盯着。他们通过依法办案的执法方式,已基本解决了这个顽疾。
“这段时间,大家都很拼。每位队员每天平均要走4万多步,来来回回在辖区内巡查,很多队员的鞋子都磨破了。”朱国磊说。
扛扫帚、摇铃铛,走街串巷收垃圾,这是几十年前老一代环卫工人的记忆。而今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环卫作业车、整洁的压缩式垃圾中转站。环卫之变折射出城市之变,彰显了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
“湛菲,你慢一点儿,因为它后面还有设备。如果太快,会把设备颠坏!”凌晨5时左右,天还没亮,环卫工人吕琦定和他的徒弟王湛菲就登上清扫车,开始了一天的道路清扫工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近5年来,许昌市不断提升环卫装备水平,全面提升道路机械化清扫率,城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了100%。我市还出台了《许昌市市容管理条例》,使许昌市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如今,环境卫生已然成为许昌市的一张靓丽名片。穿梭在城市各条道路的“城市美容师”不仅见证了城市之变,而且得到了市民的普遍尊重。
在创文中,公安、住建、城管等职能部门开展了文明交通集中整治,背街小巷、老旧庭院改造提升,市容市貌卫生治理,集贸市场专项整治等活动,使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市宜居程度进一步提升。
【暖心】 志愿服务,让文明之光更闪耀
自创文活动开展以来,市区大街小巷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他们积极参与,服务千家万户,为许昌的和谐发展、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志愿者王广科的车上总放着一件印有“创文志愿者”字样的红色马甲。这两天,王广科和他的团队成员都很忙碌,到乡村给困难群众送关爱,到社区给群众送服务,他们的志愿服务活动就没有停歇。
5年前,王广科和伙伴们发起并组建了“许昌爱心协会”。几年来,该协会参与爱心救助共计1500多人次,捐款、捐物累计30多万元,先后帮助上百个家庭暂时摆脱了困难。
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文惠社区爱心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于2008年1月,由家佳烩面、彬城木门、大信橱柜、帝安姆衣柜、太阳花、圆顶吊顶、欧象地板、美心门、德力西电器等30余家门店的员工组成。该服务队经常在元旦、春节、三八妇女节、端午节、重阳节,到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到辖区慰问困难群众;在高招、高考期间,组织“爱心送考”活动。
我市大力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强志愿服务队伍建设。目前,我市注册志愿者人数达52.4万人,占城区常住人口的比例超过15%;高标准建成“文明使者”志愿服务站468个,志愿服务时长达1337.3万个小时;健全了志愿者培训、活动记录、星级认定和嘉许回馈制度,广泛开展“三关爱”、社区(农村)志愿服务活动,培育形成了“老妈妈志愿服务队”“许昌草根爱心群”“许昌爱传万家公益联盟”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团队。
【贴心】 社区治理,让生活环境更美好
让文明城市创建真正实现为民、利民、惠民,重要途径就是破解群众生活难题,用最贴心的服务为大家创造美好的生活环境。
12月10日一大早,魏都区东大街道办事处文惠社区的网格长杨敏就开始忙碌,进行走访,了解居民诉求,有时候还会帮助居民处理生活中的琐事。
文惠社区党委书记张瑞敏告诉记者,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他们开展了“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的“三百走访”活动,通过逐户走访、调查摸底,不断收集辖区群众的诉求,普及文明知识,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利用文艺团体宣传创文活动是文惠社区的一个特色。他们自编情景剧、小品、红歌,走进小区、广场,开展文艺活动,提高群众对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知晓率。仅一个月内,他们就开展了十几次活动,受到辖区群众的好评。
另外,文惠社区还开展了“百千万”党员进社区活动,不断收集辖区群众的“微心愿”,并通过辖区直管党员、社会爱心人士、志愿者等认领这些‘微心愿’,帮助低保户、空巢老人、贫困母亲及儿童实现“微心愿”。“‘微心愿’活动开展两年来,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效果非常好,既能贯彻‘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张瑞敏说。
一个个贴心、暖心的举措,赢得了居民的认可,倡导文明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许昌市各地各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牢牢树立全域创建、全民创建的意识,充分发挥文明城市创建的引领作用,在城市基础设施、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公共便民服务、社会文明风尚的传播等方面下功夫、抓成效,为我市实现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目标作出新的贡献。
【信心】 书写答卷,文明城市创建汇聚智慧与力量
每周一到周五,83岁的周宝韦和老伴儿俞德森都要一起去位于市区五一路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医护人员下棋,和其他老人聊天儿。这对伉俪表示,这里卫生环境好、离家近,医护人员很专业。如今,儿孙都不在身边,二老每天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下下棋、聊聊天儿、看看电视,日子过得很快活。
在市区毓秀路居住的刘玉花提着环保袋到毓秀农贸市场买菜。升级改造后的毓秀农贸市场设有蔬菜区、水果区、水产区等,经营品种多。
“走进市场就像走进超市。”刘玉花笑着说,“现在大街小巷,包括这个菜市场都在搞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商贩文明经营,消费者文明购买,没有缺斤少两,没有吵架拌嘴。”
同样,居住在西湖社区煤机总厂北家属院的居民不再闹心——小区院子经过整治提升后,换了新颜。“以前雨天出门得穿胶鞋,路面坑坑洼洼,路灯不亮。特别是夏天,小区里下水道不通,气味难闻。现在好了,路平了,灯亮了,人也舒心了。”看着无人管理老旧小区变美了,居民特别高兴。
作为破产企业家属院,煤机总厂北家属院2015年成立了小区党支部,有44名党员。在小区党支部的积极推动下,小区居民成功组建院委会,实现了大小事自治共享。院委会发动居民筹措资金,整治环境。晚上,小区党支部成员在小区内义务巡逻。
没有参与度,就没有满意度;没有付出感,就没有获得感。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许昌注重发挥和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汇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以创建为荣,以创建为乐,打通了文明城市创建的“最后一公里”。
创文还在继续,许昌正在描摹城市发展的精彩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