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北方地区,东北地区的小伙伴们被冻得“瑟瑟发抖”,恨不得“里三层、外三层”。自古以来,各有各的保暖妙招儿。古人有哪些保暖方法?
出现频率颇高的取暖设备
火盆
《雍正行乐图》由清代御用画家郎世宁创作。画中,雍正皇帝与文人雅士围炉而坐,取暖御寒。
其实,“围炉而坐”是古代非常普遍的冬日景象,有条件的用精致点儿的火盆,没条件的用泥盆,不过是“精装版”“简装版”的区别。因此,不管是在诗词中还是在书画中,火盆的出现频率都非常高。
古代的暖手宝
手炉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诗中,白居易道出了两个御寒方法——喝酒和火炉取暖。
喝酒御寒是古人常常采用的方法,虽然不一定科学。
火炉的形状、大小有很大的区别,大的重数百公斤,高1米多,看上去很华贵;小的如西瓜大小,随手可提。
到了唐代,人们将铜制成手炉。手炉呈椭圆形,里边放着尚有余热的灶灰。炉外加罩,可以放在袖子里面暖手。脚炉比手炉大,可放在脚下暖足。
此外,还有暖足瓶,俗称汤婆子,里边灌上热水,晚上放在被窝里。宋代黄庭坚写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其中的“脚婆”指的就是这种暖具。
有创意的取暖工具
暖椅
在室内取暖,古人有专用的“暖炉”。皇宫里多用铜质暖炉,这种暖炉做工精致。民间多用陶土暖炉或铁质暖炉,更看重实用功能。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暖阁春初入,温炉兴渐阑”说的正是暖炉。
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办公室里,当暖炉满足不了需求时,更有创意的取暖工具——暖椅就此诞生。
清代典籍《闲情偶寄》的作者李渔专门讲述了自己设计暖椅的经历。他在椅子下面设计了一个抽屉,用来放炭炉。人们坐在这样的椅子上会感到全身暖和。
川味儿十足的“暖房”
椒房殿
花椒只能当香料?其实不然。古书《三辅黄图》中记载,汉代在未央宫中设有椒房殿,以花椒和泥涂在墙壁上做保温材料,“取其温而芬芳也”。
以花椒为保温材料的方法为后人所效仿。《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石崇“以椒为泥涂室”,南朝庾信有“香壁本泥椒”的诗句。这样的房间川味儿十足。
古代的“中央空调”
火墙
古时,帝王们取暖有“中央空调”般的体验。能工巧匠们将宫殿的墙壁砌成空心墙。这种墙俗称“火墙”。通热入墙即可取暖,比如秦代咸阳宫遗址的火墙。
这样的设计可以使宫殿中的人们感到温暖如春,特别像现代的中央空调。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