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莉莉
核心提示
兴亡谁人定?盛衰岂无凭?一页风云散,变幻了时空!曾经最为繁华热闹、充满烟火气息的“许国”和“许都”,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犹如浪花两朵转瞬即逝。伫立在冬季空旷清冷的故城遗址上,遥望那无际苍穹,令人忽然产生穿越时空的错觉,引发无限感慨。
一座城市的历史遗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留住这些记忆,或许不仅是为了传承文化、延续历史,也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
四神柱础,破土而出的国家一级文物
1997年被调拨到了河南博物院
建安25年间,曹操在许“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蓄军资”,社会空前繁荣,贤才云集于此,留下了无比丰富的历史文化财富,中原大地呈现出蓬勃生机。
西晋时期,许昌的陪都建制被取消,政治地位下降。到了南北朝,许昌县初为南朝宋属地,不久被北魏攻占。南北双方反复数次在此争夺,终于导致古城毁灭。《资治通鉴·宋记一》载:“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十一月,魏周几寇许昌,许昌溃……”《魏书》载:“魏将周几复陷许昌,毁其城,以立封疆而还。”经过这次战乱,许昌古城遭到彻底破坏,变成一片废墟。
20世纪80年代至今,汉魏许都故城遗址相继出土了四神柱础、铜司马将印、战国玉璧、汉砖瓦当等遗物,共计百余种上千件。柱础是中国建筑构件的一种,俗称磉盘,或柱础石,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奠基石。1984年冬,许昌县张潘镇盆李村的农民在村西100多米的“故城岭”上植树时,从距地表约1米左右的土层内挖出了这件“稀罕物”。柱础材质为青石,长62厘米,宽63.5厘米,厚15.5厘米,大致呈正方形,正中为直径28厘米的圆形平面。柱础制作采用浮雕工艺,以洗练有力的刀功,按照四方定位之说,刻有栩栩如生的“四神”图像,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是汉魏时期画像石中的上乘之作,据考为许都宫殿建筑构件,被核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97年,四神柱础被调拨到了河南博物院。2010年,河南博物院专家照原样“克隆”了一件,现在许昌博物馆展出。
在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出土的“万岁砖”和“千秋万世”瓦当也显然属于皇室御用之物。这些出土文物有力地印证了许都皇城的存在。
近年来,这些文物在许昌市博物馆举行的“许昌汉魏历史文物展”“许昌历史文物陈列”“许昌文物展览”上向公众展示过。
毛泽东参观汉魏许都故城旧墟,留下《过魏都》诗篇
2006年,投资修建了仿汉阙门,成为遗址地标
1918年8月,毛泽东、罗章龙等人离开长沙赴北京。到漯河时,因沙河水涨,铁路路基多处被冲坏,他们只好在漯河车站停留。
第二天,毛泽东和罗章龙、陈绍休等人坐临时车到了许昌车站。毛泽东率领几位青年到附近农村考察了约半天,归来后对大家说:“你们在车站先等等,我和罗章龙、陈绍休再到许昌老城去看看。”
第三天,毛泽东一行向附近的农民了解魏都的情况,得知遗址在城外18公里处,就步行前往凭吊魏都旧址。毛泽东在许都故城遗址徘徊良久,感慨万分,和罗章龙信口联吟《过魏都》一诗:
横槊赋诗意飞扬,(罗章龙)
自明本志好文章;(毛泽东)
萧条异代西田墓,(毛泽东)
铜雀荒伧落夕阳。(罗章龙)
诗中表达出毛泽东对曹操的钦佩之意。在毛泽东看来,曹操是中国古代少见的一位集政治、军事、文学才能于一身的人。
对于汉魏故都遗址的保护,我市各级政府一直十分重视。2006年,许昌县人民政府斥资30多万元在毓秀台北部修建了一座仿汉阙门和一条通往毓秀台的公路。2014年3月,许昌县文化旅游局在该遗址竖立了保护标志牌。仿汉阙门遂成为汉魏许都故城遗址的地标。目前,汉魏许都故城遗址保护区范围内均为农田和居民住宅区。
开发三国文化进入新阶段
以故城遗址为龙头打造国家级三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想了解一个地方,首先要了解这里的地域文化。如何留住城市文化基因,突显许昌特色,擦亮历史文化名城这张名片?
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调研员毛德新向记者介绍,文物是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实物见证,展示着城市的生存发展进程,是不可再生、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与财富。2018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在保护中发展,推动文物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市对三国文化开发随即进入新阶段。
毛德新说,汉魏许都故城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三国文化的“龙头”和最大的亮点,加强保护、深度开发的前提是了解其文物分布,为制定《汉魏许都故城文物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我市文物部门计划利用一到两年时间,通过考古调查勘探,了解故城遗址布局和分区功能,形成翔实的考古调查报告,报请省和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开展局部深度发掘。“通过观察城墙夯窝,我们发现,城墙夯筑的方法不同,故城不是一次性建成的,由于很多遗迹遗物被破坏,城压城的状况给考古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我们把这次考古勘探作为锤炼队伍、提升业务素质的机会,邀请了省级专家在信息提取和识别方面给予指导帮助。”
据毛德新介绍,未来,许昌有望形成“一城三园一环”的历史文化大格局。一城,即曹魏古城;三园,即汉魏许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三国文化产业园、灵井“许昌人”遗址公园;一环,即三国名人吏迹环线。我市着力建设国家级三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为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建设中原文化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新闻连连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河南已有4处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目前,河南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迄今已立项9处、挂牌4家,立项与挂牌数量均居全国首位。河南省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分别是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韩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我市正在建设中的“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位于建安区灵井镇西部,是1949年以来我国境内发现古人类化石最多的遗址。2013年,灵井许昌人旧石器遗址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已发掘面积近500平方米,出土数以万计的石器和哺乳动物化石。截至目前,该遗址共发现了45件人类头骨碎片化石、大量古人类制作使用的石器,以及20余种哺乳动物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