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社戏》一文中描述了小时候看鲁镇社戏的经历:“在停船的匆忙中,看见台上有一个黑的长胡子的背上插着四张旗,捏着长枪,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民俗研究显示,我国在元、明、清时期,社火项目繁多。记者对此进行了梳理。公式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张磊
元、明、清以来,民间舞蹈多
民俗专家张守镇在《民间舞蹈》一书中分析认为,元、明、清以来,戏剧艺术得到了发展,并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一些流传在民间的舞蹈逐渐被戏剧艺术吸收。据说,现在发展成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的曲剧便来源于民间歌舞中的小调,评剧艺术则是在民间歌舞《蹦蹦》和民间说唱《莲花落》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民间歌舞是戏剧艺术的源头之一。民间舞蹈的造型、表演、化妆、动作等都被戏剧艺术广泛吸收,并促进了戏剧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反过来,民间舞蹈并未因此泯灭,以顽强的生命力和特有的艺术感染力活跃在社会上。人们自发地组织起来进行表演,使民间舞蹈一代接一代地传了下来。
石固肘搁 (产生时间:清初)
据老辈人口口相传,长葛石固肘搁起源于清初。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中岳庙古会,石固都会举行祭祀活动,最先是4个人抬一张桌子,让表演人员站在桌子上表演,后来发展到使用木棍,再后来出现了铁制肘搁架的雏形。“抬搁”由此改名为肘搁。
石固狮舞 (产生时间:清康熙年间)
据资料记载,清康熙年间,长葛石固有南北寨狮子团。300多年来,舞狮人延续不断,代代相传。旧时,每到传统节庆、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时,舞狮人就用牛羊皮制成狮子皮、用纸浆制成狮子头,道具是枪、刀、剑等,伴奏有道锣、大小叉等,在村中舞狮欢庆。石固狮舞为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憨态可掬的神态,常与杂技动作结合,有时表演高难度动作。
独杆轿舞 (产生时间:清乾隆年间)
泉店村独杆轿舞的道具是一乘小巧玲珑的花轿。轿中站一位头戴凤冠的新娘,两手提着轿帮,后面的轿夫是一位丑角。轿两旁分别由三位少女帮轿。引轿的是新郎。有唢呐、锣鼓、弦子伴奏。上坡、下坡、过河、翻山时,轿夫的各种滑稽表演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目前,独杆轿舞面临失传危险。
弓子锣舞 (产生时间:清乾隆年间)
弓子锣舞是铜器演奏、舞蹈及舞狮表演相结合的一种民间传统舞蹈。这种表演形式由禹州市文殊镇坡街村铜器社首创于清乾隆年间。弓子锣舞的主要演员有5人,其中两个弓子锣手,两个手钗手,一个“咣咣铙”(指挥者)。弓子锣舞的乐器主要由民间打击乐器组成,俗称“大铜器”或“大响”。
铜器舞 (产生时间:清中期)
石固铜器舞起源于石固镇南北寨和沈庄一带,流行于长葛西部。铜器舞表演动静结合,举旗者一字排开,面鼓(大擂子)放在固定位置。持铙、钹、挑子锣者以开放扇面三面合围面鼓,原地或流动敲奏所持乐器。其他舞者分别持弓子锣、小铙、小镲,排成八卦状,有规律地踩着鼓点踏舞步。
徐庄社火 (产生时间:清同治年间)
资料显示,徐庄同乐社前身是火神社,是老一辈民间艺人自发组织的文艺社团。其早期上演的节目有旱船、高跷和竹马,只有一把二胡和一把四弦为伴奏乐器。花石徐庄社火表演内容丰富,有旱船、高跷、竹马、小车、秧歌、狮子、小品、曲艺等节目。
莲花灯舞 (产生时间:清光绪年间)
莲花灯舞,又名荷花灯舞,既非宫廷舞,又非祭祀舞,而是产生于长葛民间的一种庆佳节、贺丰岁的儿童集体舞蹈。据《长葛县志》记载,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长葛老城刘家胡同,弃官归隐的刘盘石首创此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