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莉莉 文/图
鄢陵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空气清新,环境宜人,是我市一张闪亮的生态旅游文化名片。其实,早在5000年前,鄢陵已经是人类聚居地,位于鄢陵县彭店镇古城村的鄢国故城遗址就是力证。4月2日,记者到此进行探访。
第七批“国保”,毗邻古城小学
在鄢陵县文管所工作人员的引导下,记者顺利找到了鄢国故城。该遗址位于鄢陵县彭店镇古城村双洎河畔,毗邻古城小学。记者看到,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牌后是一处被铁网围起来的矩形高岗,台面平整,种植着绿油油的小麦,剖面可见清晰的文化分层和巨大的树根。
据《国语》等史料记载,在西周初期,鄢为妘姓之国,即古鄢国。因古鄢城坐落在一南北土陵之上,故又名鄢陵。因古代安、鄢同音,战国时,鄢陵又名安陵。历史上有名的“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郑伯克段于鄢”等历史故事均发生于此。
鄢国故城分内外两城
据鄢陵县文管所副所长苏志伟介绍,鄢国故城是黄淮流域为数不多的早期历史文化遗存,遗址是西周时期的古城,属于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文物部门曾进行调查性考古勘探,出土有夹砂陶、磨光黑红陶、彩陶等残片实物和石铲、石斧、兽骨等,证实古鄢城早在5000年前已为人类聚居之所,对研究古代人类生活习俗、劳动生产、社会发展、城池构筑等有参考价值。
鄢国故城以古城村为中心,内含赵家、前步、范家等13个自然村,总面积为250多万平方米。鄢国故城为土夯层筑城,分内外两城。外城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1200米,呈长方形。外城城墙高四五米,底宽10米左右,下部夯印微凸,上部为平板筑。经数千年自然和人为的改变,外城城墙现仅存西南部4段残壁,长约300米,高1至8米不等。内城为紫禁城,位于外城东北部,呈长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基高4至6米,原貌尚存,遗址明显。
遗址东北部有“掘地见母洞”
苏志伟告诉记者,公元前722年,“郑伯克段于鄢”;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公元前225年,“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皆发生于此地。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鄢陵属韩。公元前319年,秦伐韩,鄢败之。公元前318年,鄢陵又归魏。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鄢陵被改为县,属豫州颍川郡治下。公元69年后,古鄢城因被水冲毁,移至今鄢陵县城。
记者看到,在鄢国故城遗址的东北部有一个洞口,围栏外竖立一块标示牌,上书“郑庄公掘地见母洞遗址”。“郑庄公掘地见母”故事出自《春秋左氏传》中的名篇《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之母姜氏偏爱另一个儿子段。郑庄公继位后,姜氏和段一起谋划推翻郑庄公,郑庄公击溃了段的军队,发誓与母亲“不及黄泉,无相见也”。不久,他后悔了。颍考叔知道这件事后,出主意说:“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还说您违背了誓言呢?”郑庄公依言见到母亲,从此恢复母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