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亚飞
文论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呈现,文论书写的不断创新亦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与西方文论的风雷滚滚、波凶浪巨不同,受中国传统儒教思想影响深重的中国文论长期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中呈现着低调内敛、含蓄蕴藉的东方美学风格。
最近,由广东技术师范大学贺根民教授所著的《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话语》出版。它以“现代”时期的中国文论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1912—1949年间出版的批评史、文学概论、文学史等属于现代文论范畴的资源和材料进行爬梳、分析和考论,发掘出中国现代文论隐而未彰的体系话语,凸显了一代学人的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
中国文学和文论的“现代”时期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在东方与西方的交流、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中国社会和思想都在进行着转型和转向。王国维、林传甲、刘师培等一代学人立足中华文明的本位,守正出新、勤奋耕耘、奋力开拓,使得中国文论在数千年优秀文化的滋养下,实现大融合、大转换、大发展,中国文论的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面貌一新。贺根民教授将笔触聚焦在这一时期,对本阶段产生的批评史、文学概论、文学史等学术著作和文论资源进行钩沉和梳理,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鲜明的问题指向,既是对失语症和现代转换的一种回应,也是对中国现代文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意义的重估和再审视、再发掘。
体系话语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论所缺乏的,也是失语症所指陈的一大症结所在。贺根民教授在书中对中国现代文论的典型事例进行散点透视和多维观照,在进行归纳时指出:黄侃先生《文心雕龙札记》融笺注和阐释于一体,兼重条理和细微,以札记的形式构建了理论体系;范文澜先生《文心雕龙注》依文生义、以注为论,开现代龙学研究系统化的先河;王国维先生博采众家之长,从借鉴到融合,建立了相对自足的诗学体系;郭绍虞先生治中国文学批评史,以问题意识为框架基础,以科学精神为论断原则,梳理旧学而发明新知,具有强烈的系统化思维。由此可知,在中国现代文论的书写当中,体系话语其实一直没有缺席,而是以一种饱满、自信的形态存在。
建构饱满、自信的当代中国特色文论话语体系是我们共同的期冀。致敬现代文论的先行者和领路人。梳理中国传统的文论资源,发掘中国文论本土生产的经验,有助于发扬中国文论的特色,激活当下的文论话语,为当代文论提供能源和材料。这正是《中国现代文论的体系话语》一书的独特之处和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