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天下旅游

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积极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 记者 周亚飞 通讯员 李彩

2019年,“诗和远方”牵手,我市开启文旅融合的新时代。文旅融合,花开魏都,一年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多次在我市召开全省专项工作会议,市文广旅系统荣获省级以上集体荣誉70多项;灞陵桥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襄城县紫云雷洞景区、禹州市张家庄红河谷景区和盛田百年粉坊景区被评为3A级景区;引入重大文旅项目9个,合同引资300多亿元。2019年,全市旅游接待量达3196.62万人次,同比增长7.5%;旅游综合收入达213.55亿元,同比增长7.8%……这些为文旅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文化和旅游行业改革发展的关键一年。面对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市“文广旅人”砥砺前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省委、市委相关会议精神,紧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目标,以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旅产品供给力度为统领,以文旅项目招商和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努力提供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以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旅游、艺术创排、市场监管和促进文旅消费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强化党建引领,为推动我市建设“智造之都、宜居之城”凝聚精神动力、贡献文化力量、谱写绚丽篇章。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按照“点面结合、分批打造、有序推进”的要求,重点将两个镇、16个村打造成示范村镇,适时总结推广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依托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优势,着眼“多样化、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重点指导襄城县雷洞村、禹州市张家庄村、长葛市榆林村等打造乡村旅游精品民宿。

积极发展研学旅游。发挥文旅资源的教育功能,推出以文化景区、文化场馆为主的历史文化类研学旅游,以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休闲观光园区为主的农事体验类研学旅游,以古镇古街、传统村落为主的传统文化类研学旅游,以红色景区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的红色文化类研学旅游,打造研学旅游精品项目、精品课程、精品线路,探索成立研学旅游联盟或协会,认定一批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着力提升景区品质。以文旅融合为抓手,推进旅游景区提质增效,全年培育、创建3至5个A级旅游景区。加强景区动态管控,采取明察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A级景区进行复核检查,不断提升景区管理质量。督促指导鄢陵县、魏都区严格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导则和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查漏补缺、对标达标、加快速度。同时,指导鄢陵县开展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申创工作。

完善提升智慧旅游平台。指导3A级以上景区完善电子票务、智慧门禁、智慧停车、电子导览等智慧化项目,提升景区规范化管理、多元化服务水平。加强与网通公司、移动公司的沟通联系,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提高旅游统计数字精准度和旅游市场研判分析能力。

抓好各项文旅节会活动。继续推出赏花季、采摘游等活动,办好花博会、钧瓷文化节等大型文旅节会活动和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节会活动,提升“曹魏故都—许势待发”文旅宣传推广品牌效能。适应疫情防控形势,创新“互联网+旅游”宣传推广形式,推出“云旅游”线上服务,扩大许昌旅游的影响力;搞好服务,把国家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用足、用到位,切实减轻企业的负担,力争我市旅游人数、旅游综合收入仍保持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