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忠顺
多少年来,元代诗人翁森“数点梅花天地心”的经典诗句不止一次地冲击着我的审美情趣,吸引我在鉴赏梅花的诗苑里流连忘返。然而,孔冬梅为抗击疫情持续捐款的善举竟使我对梅花的闲情逸致升华为由衷的人格景仰。
梅花不仅以清雅的风度使人赞美,更以冰肌玉骨、凌寒留香被誉为民族的精华,历来为世人所仰慕。早在明朝,皇帝就推崇梅花。到了清朝,牡丹被定为国花,而民国又重新将梅花定为国花。相传,当时人们选择梅花,除了因为它凝寒傲雪,象征坚贞、刚毅、圣洁之外,还因为梅花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和道德教化意义。但我觉得,梅的美学意涵更多地蕴含在梅花的别样情怀中。
独树一帜是梅花的美好憧憬。梅花,岁暮冰雪而不枯,众芳摇落而独放。梅之异于百花,唯在其独俏寒枝,香飘雪绕的身姿。
宋代诗人李公明笔下的《早梅》这样写道:“东风才了又西风,群木山中叶叶空,只有梅花吹不尽,依然新白抱新红。”在寒冷的季节里,梅花傲霜斗雪,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浸,在别的花枯凋残败时昂首怒放,傲然屹立,甚至是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也能“疏影横斜水浅清,暗香浮动月黄昏”,诠释了“不经一番彻骨寒,岂有梅花扑鼻香”的人生哲理。
超凡脱俗是梅花的高尚心灵。就花开的时序而言,梅花多在百花之先,堪称报春的信使。因此,诗人常借梅花传达春的信息,比如“雪里已知春信至,雪梅点缀琼枝腻”(李清照《渔家傲·梅花》),“天涯也有江南信,海破之春近”(宋·黄庭坚《宜川见梅作》)。看到梅花,人们便有春将至的感觉。
然而,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梅花甘于寂寞,施不图报,充分折射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豪迈担当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
朴实无华是梅花的审美。梅花的色,艳丽而不妖。梅花的香,清幽而淡雅。梅花的姿,苍古而清秀。一朵朵五彩缤纷的小花,白的像雪,红的似火,黄的赛菊,粉的如霞……
尽管如此,论芳容仪态,梅花既没有荷花的高雅、兰花的淡雅,也没有月季的艳丽、牡丹的大气。但是,梅花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令人心旷神怡。这是因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正是梅花孜孜以求的审美追求。
无怨无悔是梅花的坚贞意志。梅花不学娇弱的桃花逐流水,不比轻浮的柳絮漫天飞。它不因错过美丽的春天而懊悔,也不因艳羡莺飞蝶舞而沮丧。虽在“冰雪林中著此身”,梅花却“不同桃李混芳尘”。即使“零落成泥碾作尘”,梅花依然“香如故”。梅花时刻都在警醒自己“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诚然,梅花高洁淡雅、坚强豁达、谦虚谨慎的品格,既源于其自然属性,也蕴含着无数咏梅大家的豪情壮志。因此,咏梅也是励志,励志更加诲人。不难想见,梅花的别样情怀,必将激励更多奋发向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