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版:许都闲情

来自“太空邮局”的邮件

黄立有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纪念》邮折。 记者 代玺 摄

“4月12日是‘国际航天日’,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日前,我拿出珍藏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纪念》邮折反复翻看,往事渐渐浮上心头。作为一个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的普通人,我感慨良多。”

讲述人:黄立有 记者:代玺

小时候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我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那时图书是稀缺资源,从小就喜欢读书的我经常跑到离家不远的新华书店“蹭”书看。读到关于太空飞船的故事时,我对未来有了憧憬。

在书中,我知道了古人就有登天的梦想。为此,他们不断探索和尝试,并留下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西汉末年,王莽欲征伐匈奴,有人在长安举办了一场飞行表演。“取大鸟翮作两翼,头与身皆著毛,通引环纽,飞数百步,堕。”东晋时期的葛洪从鹰翼平伸的现象中受到启发,仿造鹰翼进行飞行……

有一次,我在书店遇到了同学李江海,发现我俩竟然有相同的爱好。从此,我们一有时间就在一起讨论有关“飞天”的故事和对未来的期待。

好友穿上军装

20世纪70年代初,我和李江海约定去当兵。我们认为,只有当了兵,才有机会实现梦想。

“一人当兵,全家光荣”。那时候,很多年轻人有军人情结,做梦都想穿上绿军装。

终于,机会来了。1976年,根据军队需要,市征兵办公室开展征兵工作,我和李江海作为知青被推荐报名。

在体检过程中,我的视力没有达标。我的左眼视力为1.5,右眼视力只有0.6。我没有通过体检,这成了我终身的遗憾。李江海顺利入伍,我为他感到高兴。

此后,我们常年保持联系。在书信中,我了解到他的部队生活。他告诉我,他在部队学到了很多东西,进步很大。

参观北京航天城,我心潮澎湃

虽然我的从军梦没有实现,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关注航天的热情,更没有影响我和李江海的友谊。

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还常常在信中热烈地讨论祖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

“神五”“神六”“神七”相继升空,我都会守在电视机前收看。我曾因杨利伟和妻儿的太空连线湿了眼眶。

为纪念党的生日,2014年7月2日,我所在的单位开展了主题党日活动,专门组织离退休人员前往北京航天城参观。我和单位30余名党员干部参加了这场活动。

“我从未离航天这么近。”那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日记本里写下了这句话。

北京航天城位于北京西北郊,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所在地,承担着我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各项工作,是民众心目中神秘的科技之城。

我们依次参观了中国载人航天展览馆、舱外航天服研制场所和航天员模拟训练场。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与老友重逢,收获“太空邮件”

参观活动结束那天,我拨通了老友李江海的电话。当时,他已退休并定居北京。

我本想跟他分享在北京航天城的所见所闻,谁知他执意要来见我。

数年未见,那晚我俩把酒言欢,畅聊天地。分别时,他拿出一个蓝色的大信封笑着对我说:“这是‘太空邮局’给你的信!”

原来,中国航天员中心、中国集邮总公司和中国邮政太空邮局监制发行了《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纪念》邮折,以纪念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乘神舟十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载人飞行任务圆满成功。

该邮折包含航天员肖像纪念封、3枚航天员肖像个性化邮票。李江海偶得了这个珍贵的“太空邮件”,竟把它赠予了我。

这对我来说异常珍贵。它不仅见证了我们的友谊,也见证了我们热爱的航天事业。

我没有奋斗在航天事业一线,却见证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崛起。我们的青春故事远不如航天英雄们轰轰烈烈。

中国航天梦之所以能成为每个平凡人的梦,大概就是因为这项事业贯穿了几代人的生命,凝聚在我们的成长故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