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健康许昌

如果重新选择,我依然做医生

——记许昌市妇幼保健院儿科病区主任孙小野

孙小野,儿科病区主任,主治医师,中共党员,本科学历。从事儿科工作十余年,先后进修于北京儿童医院、河南省儿童医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儿科急危重症的救治。在国家级、省级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篇,获许昌市科学进步奖2次。

有人说,感性的人最适合从医。对患者病痛的感同身受,对治愈患者的孜孜以求,将会从容战胜职业中的倦怠感和绝望感。孙小野的性格中闪耀着很明显的感性,但绝不乏理性。性格饱满的孙小野用他的爱心和精湛的医术治愈、温暖着一个个患儿,成为患儿不折不扣的“保护神”。

孙小野从医科院校毕业后即从事儿科工作,已经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奋战了近10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主要收治出生至28天的危急重症新生儿。他们或因出生缺陷住进来,或因早产在此接受治疗。可以说,来到这里的每个患儿病情都非常危重。尽管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内总是非常安静,但每个医护人员的神经都时刻紧绷。一门之隔的室外,是等待的家长,他们同样紧张而焦躁。因为患儿病情变化快,所以需要密切关注患儿病情,精准治疗,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有时候为了救治一个危重患儿,孙小野甚至四五天都吃住在医院,时刻紧盯患儿病情,直到其脱离危险。

谈到危重新生儿的救治,孙小野立刻激情满满,那些被他救治的危重患儿深深地刻在他的心头。2016年年初,一对只有28周胎龄的双胞胎早产儿被送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时,两个小宝宝的体重都仅有800多克,病情危重。肺发育不全、肺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几乎所有的新生儿并发症都出现在这对双胞胎早产儿身上。两个患儿呼吸机就用了10多天,输血14次。患儿病情反复时,孙小野连续多天昼夜在监护室里盯着,随时准备抢救。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救治,两个患儿终于康复。最重要的是,两个患儿都没有留下任何后遗症。目前,两个孩子都已经上了幼儿园,各项发育不逊于正常儿童。心怀感激的孩子家长和孙小野成了朋友。孙小野不仅定期追踪两个孩子的健康情况,而且每年在两个孩子过生日时都会送上真挚的祝福。

一天到晚在监护室里盯着,远不止劳累这么简单,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但谈起自己救治的一个个患儿,孙小野一脸幸福。2019年5月,一个合并重症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的早产儿送进监护室时,颅内已经大面积出血。孙小野连续4天值守在医院里,倾尽全力救治。直到患儿撤掉呼吸机后他才回家。

要么长年累月在医院里忙碌,要么就是外出进修,不知不觉间,孙小野的儿子也上幼儿园了。孙小野偶尔一次下班早了点儿,去幼儿园接孩子,但因为孩子常年由岳父母照料竟说不认识他,老师也不认识他。孙小野最终没能接走孩子。疫情防控期间,孙小野因为防控工作被隔离后和孩子视频,还没说上两句话,孩子就说“挂了吧,挂了吧”。

他不仅对儿子无法尽责,对父母也无暇照料。孙小野出生于医学世家,家里几代人都从医。父母居住在外地。母亲骨折、父亲患病,他都无法在床前尽孝。作为医生,父母特别支持孙小野的工作。孙小野遇有难得的节假日,其父亲总是说:“回来干啥?家里都好好的。过节哩,多替别人值个班……”

父母的理解、儿子的疏远让孙小野满心愧疚,但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孙小野说,医生是辛苦,但有人更辛苦,比如凌晨起来卖早餐的人和打扫卫生的环卫工。每个职业都有职业委屈,再让他重新选择,他还是做医生。

孙小野出于对职业的热爱,一心给患儿看好病,获得了更多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从来没有想过累和苦。随着许昌市妇幼保健院迁入新院及医院硬件设施不断提档升级,孙小野的幸福感更加强烈了。他说:“在这里上班确实很幸福。像我们院长说的一样,让人民满意,让职工幸福。”孙小野总是很自豪地对人说:“我在市妇幼上班,有啥事找我啊。”

一个个危重新生儿的救治经历让孙小野难忘,也让他对重症患儿的救治充满信心。面对任何一个鲜活的生命,他都拼尽全力。他说,只要患儿家属不放弃,我们就永远不放弃!

记者 高峡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