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城事

发展观光农业 助力脱贫攻坚

崔国安(右)和朱和平(左)在大棚内拔草。

□ 记者 毛迎 文/图

5月1日,天气晴朗,明媚的阳光照射在襄城县山头店镇姚庄村230亩药材种植基地上。一朵朵红艳艳的芍药花迎风吐蕊,景色美不胜收。靠近首山的姚庄村发挥地域优势,发展观光农业,种植芍药、黑参等药材,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带动贫困户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首山脚下,芍药吐蕊

“你看,现在正在开花的是芍药。一垄垄芍药中间套种了黑参。芍药和黑参都是去年10月份种的,现在长势良好……”当日,站在生机勃勃的药材种植基地内,姚庄村党支部书记刘国亚指着绿油油的黑参和花色艳丽的芍药对记者说。

近年来,襄城县依靠山水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通过举办中州·首山·乾明风筝文化节、中国·襄城首山油菜花旅游文化节,建设首山风景区等,着力擦亮“千年古县、人文之都、灵山秀水、诗意襄城”的旅游名片。

姚庄村位于首山脚下。该村成立了专业的种植合作社,发展了230亩药材种植基地。“5月芍药正值花期,但因为是第一年开花,不够壮观。明年这个时候,成片的芍药花就会成为首山脚下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既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也能带来经济效益。”刘国亚说。

刘国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芍药生长三年可采收入药,黑参生长一年就可以出售。他说:“红参的生长期是两年。黑参采收完毕后,我们准备种一批红参。过两年红参就能和芍药一起销售。这叫人闲地不闲,科学种植,实现效益最大化。”

大棚内养豆丹,

大青虫也能变财富

一棵棵绿油油的豆苗,在塑料大棚内尽情地沐浴着阳光。为了让豆苗得到充足的养分,57岁的崔国安和60多岁的朱和平蹲在地上,伸长胳膊将一棵棵杂草快速地拔掉。大棚内光照好、温度高,崔国安和朱和平皮肤黝黑、汗流浃背,但干劲儿十足。

“这些豆苗是半个多月前种的,之前这几个大棚里种的是羊肚菌。种豆苗可不是为了让它长豆子,而是要养一种稀罕物。”崔国安略显神秘地对记者说。

崔国安说的稀罕物是什么呢?原来是豆丹,就是我们俗称的大青虫。“大青虫,种地的农户都见过,以前咱们也不知道这种东西值钱呀!”崔国安说。他表示,等豆苗再长大一些,到了5月下旬就可以在大棚内放虫卵了。大棚内温度高,豆苗生长得快,豆丹有了充足的食物也长得快。预计6月底就能够收获第一批豆丹。豆丹每公斤的价格在80元至90元之间,主要销往连云港。

“豆丹养殖也是我们发展的新产业,希望能摸索出一些经验,带领更多村民共同致富。”刘国亚说。

发展观光农业,

增加收入、促进就业

姚庄村村民孙晓杰是一个朴实的庄稼汉,其大儿子患有先天性脑瘫。为了给他治病,孙晓杰不但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而且负债累累。他家因此成了贫困户。

孙晓杰想通过外出务工增加收入,可事与愿违,2018年,他的妻子患病去世。去年,他的母亲也撒手人寰。家庭的重担全压到了孙晓杰一个人肩上。

就在孙晓杰一筹莫展时,党和政府给了他莫大的支持和信心。

按照扶贫政策,村里为他的大儿子办理了低保和残疾人双向补贴;为他的父亲办理了低保,并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刘国亚不止一次来到孙晓杰家开导他,让他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脱贫后的孙晓杰不怕苦、不怕累,啥活儿都干。

他说:“在我精神将要崩溃和生活最困难的时候,是党的扶贫政策帮助了我,让我走出阴影,重拾生活的信心。我相信,依靠自己的双手,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去年10月,在村“两委”和镇里的帮扶下,孙晓杰申请了一年的无息贷款3万元,加上自己东拼西凑的2万元,入股了村里的药材种植基地。

“我们村计划通过芍药种植带动旅游业发展,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游玩。下一步,我们还打算发展电子商务,将村里的特色农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外地,在带动村民增收的同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为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刘国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