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文峰塔

南大街与时间

□ 张海峰

来许昌,如果没有在南大街走上一趟,就等于没有到过许昌。这是南大街最好的广告语。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末,那里有春秋剧院、友谊商场、五洲杂货店、正义茶庄,有刻章的、配钥匙的、做锦旗的。店铺东西对开,一开间或两层楼,高低错落,前后进深特别长。几家西式门脸的铺子在群房中极为惹眼。数百米长的南大街被两旁的房屋紧紧夹住,路道狭窄,幽暗无处不在。墙壁灰黑的石灰无规则剥落,水泥砌成的柜台毛糙不平,录音机在歌唱,人流如潮水般涌动。在裂缝梁椽、木格花窗和对面房屋投下的巨大暗影中,看哪儿都不是很清楚。

南大街是被时间浇铸的一块琥珀,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它的历史。在颇知小城掌故的李季安先生的记述中,大概可窥南大街之一斑:“新中国成立前,南大街是城内最繁华的地段,有金店银楼、杂货店、京货布匹店、鞋帽店、颜料店、茶庄、书店、中西药房、照相馆等,仅杂货店就有20余家,堪称购物天堂。”可南大街向北连接的不是北大街,而是衙前街,这让人感到有些奇怪。依李老先生的话来说:“这与中国古代的城市建筑理念有关。古人以坐北面南为尊,南门对准的地方是宫殿、官衙、正堂,北门及北大街自然被挤得偏离中轴线了。”谁知道呢?

南大街是南北向主街,注定有许多细长的巷子与它交织。这样的巷子包括南九曲街、北九曲街、寇家巷、文庙街、西大街及众多不知名的小路。这些路丰富了南大街的内容,使南大街在漫长的岁月中拥有了呼吸与生命。

五洲杂货店生产糕点、酱菜,门前总是站着很多人。逢年过节,他们总是把摊子铺在店前,江米条、芋头酥、桃酥、蜜三刀、沙琪玛、梅豆角都是人们喜欢吃的食品。师傅们包粿子匣的功夫了得。说话之间,方方正正、结结实实的一提点心就到你手里了。店内橱柜上摆着纸烟、铅笔、作业本和“矛盾牌”肥皂,各色糖果用玻璃罐子装着。柜台上摆着三个粗陶坛子,鼓起的肚子上贴着红纸,上面用楷书写着酒、酱油、醋,量器是长柄竹筒。你把空瓶子拿来,他将白铁皮做的漏斗放进瓶口,然后用竹筒按量给你打酒、酱油、醋。公平交易,童叟无欺。打开瓮坛的一瞬间,满屋都是独特的味道。

还记得友谊商场入口处摆着几层电视机,几十台电视机同时打开,那场面着实令人热血沸腾。其他的物件,电扇、自行车、茶瓶、服装、鞋帽,在这一片白光的照耀下黯然失色。

在那个年代,电视机对普通人家来说绝对是稀罕物件。那时候,大队部有一台20英寸的黑白电视。每到晚上,电视机前就坐满了人,黑压压的一片。前面的人坐的时间长了,脚腿有些麻,想站起来看会儿,后面的人不干了,吵吵嚷嚷,厉喝声四起。这时候,总有一个人拎一根长长的竹竿出来,像抹桌子一样,慢斜着在人头上方一抡。该缩脖的缩脖,该坐好的坐好,又相安无事,一团和气。

我带着父辈的梦想,从乡下走来,到外面读了4年书,然后在这里居住下来。成年后,我曾经在这条街上照过像,请人刻过章、裱过字画,买过胶水、磁带、毛线和铁皮炉子。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热爱着这座城市和这条街。

步履匆匆,时代向前,谁也不会想到若干年后,南大街变得重檐翘角、巍峨雄阔,像个可资拍摄的影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