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如今,不少老人依照着网络上的相关文章养生,热衷购买保健品。那么,老人在养生路上如何不走弯路呢?5月10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养生勿盲目“按图索骥”
最近一段时间,60多岁的刘玉荣阿姨对网络上有关老人养生的文章十分着迷。有一个文章推荐了十几种食疗方子,都是治疗各种老年慢性病的。她照着方子试吃了几次,没有效果。家人劝她不要太相信网络上的“养生经”,对此她十分苦恼,不知该不该相信网络上的养生文章。
积极“触网”,让老人有了新的生活方式,但部分问题也开始浮现。其中,如何分辨网络信息的真假成为困扰他们的一大难题。
老人为什么热衷转发养生文章呢?“转发量那么大,应该是真的。”接受采访时,不少老人对记者说,之所以相信网络上的养生文章,是因为它们很多都有极高的点击量,这些数据证明“文章是可信的”。
老人喜欢将这些文章分享给亲友。“年轻人工作压力大。把文章发给他们,是提醒他们注意身体,不要像我们一样,老了才后悔。”70岁的张建军说,养生一直以来就是老人与同龄人交流的重要话题,网络则让老人接触到了更多的养生知识。
热衷购买保健品
81岁的黄秀丽和82岁的老伴儿在市区一小区居住,两个儿子都不在他们身边。前年,两人上了一堂保健品体验课后,对养生越发关注起来。
“我们都在吃保健品。”黄秀丽说,她长期服用的保健品有好几种,比如深海鱼油、钙片等。家里人不反对他们合理服用保健品,但前提是保健品是正规的,服用后不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与许多老人一样,黄秀丽的养生知识多来自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买保健产品也不例外。“有一次,我跟同伴体验了养生保健床后,我很感兴趣。”黄秀丽说,家人对保健床做了一番了解后,发现其功能存在夸大成分,并且价格高昂,一张保健床需要上万元。于是,家人慢慢劝她,最终她打消了购买养生保健床的念头。
随着购物途径的多样化,有的老人爱上了电视购物。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不少老人曾经通过电视购物购买保健品,“电视购物,送货上门,还可以货到付款”。
养生路上如何不走弯路
目前,遍地开花的体验中心、康复联盟、健康银行等体验场所,无疑是迎合市场需求而生,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对传播养生知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商家通过免费体验这种促销方式吸引老人无可厚非,但一定要合法经营,不能夸大宣传,更不应该坑蒙拐骗。
一些老人,子女不在身边,他们内心孤独,对亲情充满渴望,这时如果有人像亲人般嘘寒问暖,老人的心理防线会被轻易攻破,掉入骗局而浑然不知。采访中,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利霞告诉记者,老人们平时应该多看新闻,了解相关信息,不要相信保健品能治病;多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可以贪图小便宜,对陌生人要多留个心眼儿。对子女们来说,除了多抽出时间陪老人外,还应了解一些最新的骗术,然后告诉老人,提醒他们别上当。
此外,随着我市社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医院到社区义诊的频率不断增加,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免费、正规的服务,引导老人正确对待疾病,避免误入“养生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