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防灾减灾设备和灾害应对处置过程都蕴含着大量的新科学、新技术,因此科技在防灾减灾的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大显身手的灭火机器人
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款防爆消防灭火机器人,别看块头儿不大,高不足1米、长不过1.8米,一进火场就可大显身手。在一些大型事故抢险中,灭火机器人可以有效替代消防员进入易燃易爆现场,不仅能降低消防员的危险,还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更多事故现场数据,提高抢险的针对性。
未雨绸缪的灾害监测系统
灾害监测系统在抗震救灾中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云南已建立起应急救灾指挥信息系统。“这一系统可实现10分钟内完成地震灾害预评估。”云南省地震局应急保障中心主任李永强说,通过这一系统,地震部门可“第一时间”准确掌握灾害发生地及周边救灾力量的配置分布情况,及时有效调度救灾力量。
“海天联手”共战海洋灾害
风暴潮、海浪、海啸、赤潮、溢油、海岸侵蚀……海洋灾害不容忽视。作为一个海洋大国,我国目前已经逐步建立起海天一体的观测体系,包括海洋卫星、地面海洋环境监测站、雷达、移动观测平台、海啸地震台、视频观测系统、浮标、志愿测报船舶等,为各类海洋气象、海洋灾害预报提供基础数据。
在我国南海海域,渔民和船员时常能见到一座座漂浮在蔚蓝海面上的“线轴”。其高精度压力传感器直接铺设到4000多米的海底,能够为我国南海海域沿岸提供海啸预警。
在我国海洋灾害防治体系中,还有“专门自找麻烦”“总是迎难而上”的防灾利器——移动雷达测波监测车。据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专家介绍,在台风、海啸来临之际,当其他车辆、人员都远离海港、海岸时,这台看上去如同小型货车的监测车仍停留在海岸线上,将监测到的数据和视频传输到指挥中心,为防灾减灾决策提供关键信息支撑。
(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