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文化圈

金氏古法悬灸技艺——

活态传承,让古老技艺历久弥新

金小莉在施灸。 记者 孙学涛 摄

□ 记者 孙学涛 通讯员 李启东

艾灸是一种古老的中医外治疗法和养生保健方法。我市金氏古法悬灸技艺历经金氏五代人130多年不断探索、创新、传承,已形成独特的灸法体系。2019年,金氏古法悬灸技艺入选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5月7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扎根许昌已有130多年

艾灸能健身、防病、治病,已有数千年历史,是一项中医外治疗法。《三国志华佗传》《曹氏灸经》《黄帝内经》《备急千金方》等都对灸法有详细记载。

“悬灸是艾灸的一种。所谓悬灸,就是悬空施灸,即不借助任何灸器,以左手无名指按穴、右手持艾条进行悬空操作。”在市区许都路附近的金氏古法悬灸技艺传习馆,该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金小莉说。

今年52岁的金小莉师承父亲金松振。她从小看着奶奶和父亲用艾灸为人治病,耳濡目染,逐步掌握了全部技艺。据金氏族谱记载,其属于清朝满族爱新觉罗氏后代,祖上曾是御医,清末逃难至许昌,在菅庄居住至今。金氏传统中医从第三代后失传,但金氏古法悬灸技艺代代相传,现已传至金小莉的女儿陈奕。

根据现有资料,金氏古法悬灸技艺扎根许昌已有130多年,长期为周边百姓防病、治病,惠及许昌、平顶山、漯河、周口、郑州等地的群众。

手法多样,施灸后要封穴

金小莉介绍,金氏古法悬灸可以有效发挥艾燃烧时产生的短红外线渗透作用、传统中药的药效,疏通经络、温经散寒、调和气血、平衡阴阳、祛寒除湿,具有治病、保健、养生等功效。因为不直接接触皮肤,所以无瘢痕、无副作用,简单易行,易被百姓接受。

关于金氏古法悬灸技艺,首先是制作材料。选用3年以上的艾叶,经10次反复碾压、翻晒、筛选,用桑皮纸包裹,制成长短、粗细不等的艾炷。熟泥采用反复暴晒的泥土,用时用温水调和。蒜、姜要切成薄片儿,用针刺孔。

其次是确定施灸部位。“诊断病情后,确定施灸穴位、经络、部位,最终确定使用哪种灸法。”金小莉说,根据病情和保健需要,有的是直接灸,有的是间接灸。间接灸,要在施灸部位放置蒜片儿、姜片儿、熟泥、盐、中药粉。

最后是施灸。施灸的手法是关键,金小莉进行了演示。定灸,即选准穴位,手持艾炷,距皮肤1寸余悬空,定点施灸。回旋灸,即距皮肤1寸余,手持艾炷旋转或往返施灸。雀啄灸,即距皮肤1寸余,手持艾炷对准穴位拔灸。隔姜灸,即将切成薄片儿、针刺有孔的姜片儿一一放置在患者胃肠部位,在上面点燃艾绒,当艾绒逐步燃烧、患者感受到温热时,迅速将灰烬去除。麦粒灸,即将姜片儿放于患者左手合谷穴上,搓一小块艾绒并点燃,待患者感觉到热量时用镊子将灰烬快速镊走。“施灸后要封穴。”说着,金小莉轻轻拍打施灸后的穴位或周边,然后用毛巾遮挡穴位,用手轻轻按压。

让古老技艺历久弥新

“金氏古法悬灸技艺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保健价值。”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陈若军介绍,金氏古法悬灸技艺是从清末御医传下来的一种古老灸法,对传统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价值。同时,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公众对保健、养生的需求增多,悬灸“治未病”的功效必将带来显著的社会价值。

“金氏古法悬灸技艺能延续至今,得益于扎根民间、代代相传。”陈奕说,她在古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建了易建堂中医健康管理中心,3年来已传授其家族成员和诸多热衷艾灸的人。同时,她根据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开发了各类用品和器具。这些用品和器具既可以让专业人员使用,也可以带回家自行使用。

“传承起来实在不容易,但我会更加努力,把金氏古法悬灸技艺不断发扬光大。”年轻的陈奕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