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资讯

今天有大风,气温波动不大

河畔美景 晨报摄友 王弥霄 摄

本报讯 (记者 张大弓) 虽然从气象学意义上来说入夏时间还没确定,但我们能感觉到天气慢慢热起来。昨天白天,市区艳阳高照,风力不大,体感温度较高。然而昨天傍晚,一股冷空气到来,除了带来降雨外,还会带来明显的大风过程。今天,虽然天空迅速转晴,但是有5级偏北风、7级左右阵风。市民外出时要注意防范。

古人笔下的初夏风光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北宋王安石描绘了春末夏初极具代表性的事物——麦子、暖风、绿草。王安石认为,此时户外绿草如茵的景色比春日繁花盛开的美景更胜一筹。

南宋诗人陆游在《初夏绝句》一诗中这样描写此时的景色:“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布谷鸟学名叫大杜鹃。它一叫,夏天就要来到了。说到这儿,你是不是会想起《红楼梦》中林黛玉所作的一句诗:“一声杜宇春归尽。”诗句中的杜宇就是杜鹃。然而,林黛玉的诗句充满了伤春落寞之感,陆游却看到了夏天的勃勃生机。

此时,你到户外走走,就会发现古人所言非虚。河两岸,花朵的身影已不多见,满眼皆是生机盎然的绿色,间或一些黄色或深红色的植物。虽然略显单调,但不失美感。麦田里的麦子正在努力生长,麦穗都鼓了起来。未来一周,雷雨、大风可能会来“捣乱”,大家要多加关注最新天气预报和预警信息。虽然天气花样繁多,但是气温不会出现明显震荡。市气象台预报,我市今天晴天间多云,偏北风5级,阵风7级左右,15℃到30℃;明天晴天间多云,15℃到32℃。

初夏养生避开“三误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天气炎热、工作繁杂、心浮气躁是夏季养生的“大敌”。在初夏时节,我们该如何避开误区,达到养生的目的?

误区1.大量出汗有益健康

夏天,出汗一方面可蒸发散热,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方面可排出多种有害的代谢废物。

但是,散热的效果以少量出汗为佳,因为大量出汗可能导致机体缺钾、钠。据测定,汗液中还含有锌、铜、铬、钼、钴、碘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和其他活性物质,所以出汗过多会导致体虚。另外,大量出汗可使血液黏稠度增高,对动脉硬化患者有诱发血栓和心肌梗死的危险。所以,在出汗较多时,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

误区2.运动后大量喝水

运动出汗很正常,但如果运动时间稍长,人体损失水分较多,必然会感到口干舌燥。有的人运动后大量饮水,这种做法是不对的。

人在运动时,体内大量血液存留在四肢肌肉中。如果运动后马上大量饮水,会使胃肠道部分血管急剧收缩,吸收能力减弱,妨碍膈肌的活动。运动后应适量补充水,特别是盐水,但不要快速大量饮水。

误区3.赤膊凉快

一到夏天,有些男士就喜欢光脊背,以为这样凉快,其实未必如此。人的体温调节不仅靠皮肤蒸发,而且靠皮肤辐射。据测定,在气温18℃至28℃的环境里,人体主要靠皮肤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在气温达到35℃时,人体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此时皮肤不但不能通过辐射方式散热,还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所以,这时赤膊容易吸收热量,非但不凉快,反而会感到更加闷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