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被世界卫生组织评定为“世界上最好的运动”。但是,只盲目追求步数并不一定能够达到健身的预期效果。这件迈开双腿就能完成的“简单事”,我们往往都做错了。
刷步数,不如追求“有效步数”
很多中青年习惯了开车出行,运动量大幅下降,以至于体力虚弱、体重上升;一些人热衷于晒步数、拼名次,每天走上万步,导致运动过量,反而会给关节、肌肉等带来损伤。
其实,慢速走是无法达到中等强度运动需求的,就算是走上几个小时,可能也无法满足人体的运动所需。平时上下班、在室内小范围行走所产生的步数是无效的,并不能说明我们提高了身体活跃程度。因此,计步器上显示的数字并不代表人体完成了实际所需的运动量。
真正有效的步数,应当来自于有效运动,即要达到中等强度以上。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运动心率:健康且体质较好的年轻人,心跳可以控制在120至180次/分;中老年或慢病人群,心跳大致控制在(170-年龄)至(180-年龄)次/分。
年轻人为保证锻炼效果,可根据身体情况,每天健走40分钟至60分钟。按每秒走约两步的频率计算,“6000步”大概就是快走40分钟,而“10000步”则需要一个多小时。刚开始锻炼的人可逐渐增加时长,从快走半小时开始。而中老年人在身体允许、走姿正确的情况下,选择适宜自己的运动强度进行锻炼。偏胖的、关节有问题的、没有运动基础、体能较差、有慢性疾病的人,就不要盲目花费时间去刷步数了。
傍晚健走效果更好
健步走的最佳时段为下午5时至晚上8时。中老年人应选择强度相对较小的健步走,运动前可先做些伸展活动,保持动作协调规范,这样可减少脑损的发生。
锻炼者要学会“看天”,根据天气情况,调整当天的活动项目及活动量。如遇雾霾天,应尽量在室内进行,如做保健操、原地跑步等。
走路后往往会食欲大增,此时不要放纵自己大吃大喝,可以适当吃一些低脂肪的食品,多喝水也可以缓解饥饿感。 (晨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