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新闻深三度

宝塔初成,四百年胜景今朝现

位于首山之上的文峰塔,为外十三层、内七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八边形,塔高66米。 张全喜 摄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

襄城首山文峰塔,有过万众瞩目的喝彩,也有过塔倒墟存的冷寂,今朝的涅槃重生,代表着新的起点,也孕育着新的希望。本报今日推出专题报道《首山文峰塔的“前世今生”》,从首山文峰塔开始,讲述400多年来许昌大地上城与塔的故事,重温文峰塔背后的厚重文化、城市布局、人文情怀,“唤醒”沉睡的历史记忆。

在浩如烟海的古建筑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矗立在大地上的巍巍古塔。

古往今来,塔的倩影无论在诗文、戏剧、影画中,还是在锦衣、器皿、邮票、工艺品上,它都以独特的风韵,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审美感受。作为“襄城十景”之一的“文笔凌霄”美景,便缘于首山之上的文峰塔。

襄城首山文峰塔经历400多年风风雨雨,融入了当地山水、文化,筑就了别样的文化景观。

记者 王利辉

人文胜景因何得名?

提及文峰塔,很多许昌市民会想到位于许昌市区文峰路旁的文峰塔。殊不知,在襄城县也有一座文峰塔,位于首山西侧北麓最高处。

打开百度地图,搜索“襄城首山文峰塔”,可以直接跟着导航抵达这个地方。

穿越城市的车水马龙,走过一条窄窄的山路,便来到首山文峰塔下,时光悄然慢了下来。这座建成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的砖塔,比许昌文峰塔还早60多年。

史载,初建的首山文峰塔玲珑俊秀,像倒立的文笔直指云霄,故被称为“文笔凌霄”。

这座意在“振兴文风”的文峰塔,激励着襄邑学子求知进取,教化民众尚文淳朴。矗立在襄城首山之上的400余年中,它不仅是襄城大地上的一处盛景,还是襄城士子乃至襄城百姓的精神家园,也激励着南来北往进京赶考路经此地的莘莘学子“诗书传家”。

育人才,续文脉,兴文风……或许正是这般殷殷期许,以文化城的襄城,很快迎来了人才兴旺的年代。襄邑学子辛自修、姚继可、张鹤鸣相继考取进士。后来,此三人皆官拜尚书,在朝分别任户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收获了“襄半朝”的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首山文峰塔曾作为航空飞机的指向标,可惜在1968年被毁。

这一年,距离毛主席到襄城视察烟田已过去了10年,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开建;这一年,中国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建成通车,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典礼;这一年,首山文峰塔,这座矗立400多年的兴文运之塔,轰然倒下;也是在这一年,日后承担重建文峰塔重任的古建筑专家宋国晓在襄城一个普通农家出生。

重建之塔是啥模样?

“首山文峰塔于2016年9月28日正式开工,历时三年整,于2019年9月28日孔子诞辰2570年之日落成。”宋国晓说,如今,宝塔初成,巍峨耸立,成为襄城全新的地标建筑和人文景观。

这座新文峰塔,是在明代文峰塔原址上,依照明代风格,以仿木结构复建的。“文峰塔”三个大字苍劲洒脱、古朴简率,系“两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良墉先生题写的。

整座塔分为塔刹、天宫、地宫、塔身、塔座五部分。塔刹,全部采用先进的鎏金工艺,瓦面选用的是灰色琉璃瓦。塔身为外十三层、内七层楼阁式建筑,平面呈正八边形,塔高66米,总建筑面积达2180米。塔身外部是仿明代栈板墙结构,古色古香。

文峰塔一层,面积608平方米,约有四层楼高。塔壁绘有二龙戏珠等壁画,正中央绘有蜘蛛,也称喜蛛,意味着喜从天降,金榜题名。

文峰塔二层,为《首山国学讲坛》,通过国学十讲等方式,邀请方家授课,提供文化大餐,不仅能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能古为今用,把传统文化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文峰塔三层,为襄邑学人图书馆,旨在将襄城籍名人的生平事迹、作品进行收集、整理、存储、研究、开发,并向社会公众提供阅览、查询和咨询服务。

文峰塔四层、五层为中国文峰塔展示馆。文峰塔六层,为茶祖文化馆。文峰塔七层为开放式平台,登高览胜,景色如画。

塔内彩色壁画,颜料源自西藏,处处匠心独具。

多年夙愿缘何成真?

52岁的宋国晓中等个头儿,肩膀宽厚,是个“行动派”。

无论晨曦微露还是夕阳西下,宋国晓每天“雷打不动”要到倾注了无限心血的文峰塔走一遭。“我们实行的是免费开放,每到周末、节假日都人气爆满。当夜幕降临,立于高处的文峰塔灯光璀璨,是名副其实的城市夜景观。”宋国晓的话语中,满是自豪。

一个定居北京、事业有成的大学教授,怎么会辛辛苦苦回到襄城,锲而不舍地修文峰塔?支撑他一路走下来的信念是什么?

从背起背包离开家乡,到读完大学定居北京,宋国晓念念不忘的是家乡的山山水水、乡音乡情。每每想起被炸毁的文峰塔,他就难受得像心里扎了一根刺。他一直从事古建筑相关专业,身兼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专家委员,中国圆明园学会园林古建分会副会长、秘书长,北方工业大学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科学奖励评审专家等多个职务,曾设计并修缮多尔衮王府油饰彩画及克勤郡王府油饰彩画、设计隋唐洛阳城九州池遗址工程、主持天坛祈年殿建筑群修缮工程等多个项目。具有重修文峰塔的优势之后,这种感觉愈发强烈。

2011年,宋国晓参与襄城县乾明古寺照壁的修复工作,此后陆续参与了毛主席视察襄城纪念馆、襄城紫云亭、襄城城门楼及古街设计建造等诸多复古工程。“感谢家乡父老的厚爱,给了我这个机会和平台。”宋国晓说,在文峰塔三年的建设周期中,他得到了方方面面热忱无私的帮助,让文脉得以赓续,让文化得到尊崇,让弘文兴学的精神得以传承。复建后的文峰塔,成为襄城的标志性建筑符号。

这是一座塔与一座城的守望与重逢,也是一段美好旅程的开始。